○ 江德斌
3月27日,国家卫健委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为避免企业利用消费者追求“天然”、不喜欢食品添加剂的心理,吸引消费者购买,新规中明确提出,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3月27日界面新闻)
从本质上讲,“不添加”仅仅是对生产过程的一种描述,并不能完全等同于食品终产品中配料或成分的实际含量。食品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即便生产环节未额外添加某些物质,原料本身也可能含有相关成分。比如一些饮料标签上写着“不添加蔗糖、甜味剂”,可蔗糖只是糖类大家族中的一员,且水果等原料本身就含有大量糖分,或用了其他甜味剂替代。此类不规范的标注,容易严重干扰认知,让消费者产生错觉,误认为产品无添加剂,从而促进了产品销售,实则构成不公平竞争。
何况,食品添加剂的种类繁多,为食品的风味、塑形、储藏等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果全面取消添加剂,那么很多食品就无法大规模生产、大范围销售了,消费者的选择也将极大减少。可见,“零添加”只是一种营销话术,并不符合真实情况,“零添加”并不必然意味着更健康、更安全。
新规对食品行业是有力的规范与引导,促使企业摒弃营销噱头手段,将更多精力投入产品质量提升和技术创新上,回归产品本质,通过优化生产工艺、选用优质原料等方式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禁止“零添加”后,食品标签信息将更加清晰、准确,为行业内形成统一、规范的产品标准和标识规范奠定基础,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监管部门应强化执法监督,提醒厂商在两年期限内,尽快消化市场存货,及早修改食品标签,规范标注、合法宣传商品。同时,加大科普力度,清除“妖魔化”食品添加剂的谣言,引导消费者提升科学素养,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不再被厂商的花言巧语所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