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4月02日

涌溪乡:

“村社联营”模式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本报讯 (通讯员 车逢路) 近年来,镇远县涌溪乡通过“村社联营”创新实践,成功蹚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近年来,该乡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探索形成1个公司统筹、6个村(社区)合股联营的“1+6抱团”发展模式,旨在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营、利益联结破解村级集体经济散、弱、小等问题,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在乡村振兴的发展中,涌溪乡党委深知党组织的重要性,他们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探索形成了“1+6抱团”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成立了一个由乡党委政府工作人员任执行董事,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任董事会成员的新城实业有限公司。

据悉,新城实业有限公司下设行政部、物业部、农业产业部等多个部门,实行企业化运作。通过区域党建共同体的方式,整合各村(社区)的优势资源,实现组织联建、产业联谋、要事联商和工作联推的“四联”工作机制。这一机制有效破解了过去村级集体经济“小而散”和单打独斗的局面。

“我们通过‘三整合一创新’破局,整合资源,将各村土地、劳动力和闲置资产‘打包’规划;整合人才,高薪聘请职业经理人团队;整合产业,发展‘烟+菜’轮作、中药材等特色集群产业。创新机制,企业化运营、股份制分红,让每个村都能成为‘股东’。”涌溪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杨森介绍。

在产业联营方面,该乡立足各村实际,整合原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共享资金项目和政策红利。通过共用发展模式和技术人才,共谋发展大计,共振发展动力,共抗风险挑战,实现了产业的抱团发展。

与此同时,涌溪乡整合了闲置土地资源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统筹规划种植中药材、蔬菜、精品水果等特色经济作物,发展“烟+菜”轮作模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效益。为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涌溪乡还建立了“种、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从源头到终端全面把控产品质量和市场销售。

目前,该乡已建成2座产业大棚种植基地,盘活闲置土地800余亩。这些基地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2022年,涌溪乡销售蔬菜23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在利润分配上,该乡实行了“5∶4∶1”的分配比例。其中,利润的50%作为公司运转资金,用于公司的日常运营和发展;利润的40%作为村(社区)集体分红资金,按照6∶4的比例再次分配到项目所在村和其余村,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发展村级公益事业,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等方面;利润的10%则用于奖励为村集体经济作出贡献的在职村干部,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2024年,我们公司年收入突破550万元,6个村集体收入均达50万元以上,1300余户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订单种植等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新城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李林峰介绍。

--> 2025-04-02 涌溪乡: 1 1 黔东南日报 c290170.html 1 “村社联营”模式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