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先任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手机预约、上门服务的“网约护士”在多地出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多样化健康需求增加,居家护理服务成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和行动不便患者的刚需。如何让“互联网+护理服务”能够“叫好又叫座”?(4月1日新华社)
“网约护士”改变了医患间的接触方式,从患者向医疗机构的单方面“输入”,变为患者与医疗机构的双向“流动”,从而能够更好发挥医疗资源的服务属性,此举也更有利于行动不便的老人与患者,打通他们的就医“最后一公里”难题,护士上门服务也有利于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困境,这对患者及医院来说,都是利好消息。
多地通过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患者尤其是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等行动不便人群提供了更多便利。不过目前“互联网+护理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与庞大的需求相比,医院实际提供“网约护士”服务的人数并不多。如出于安全风险、业务不精、酬劳不高等顾虑,一些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医院愿意参与这项业务的护士并不多。另外,像收费缺乏标准;护士上门的行业标准尚未统一;风险规避制度缺乏,存在医疗纠纷隐患;预约三级医院护士上门护理服务的第三方平台有多家,患者用得并不方便等,都影响了“互联网+护理服务”的顺利开展。
“网约护士”上门服务不能“叫好不叫座”。推广“网约护士”还需规范“药方”。要让“网约护士”能够走进“千家万户”,就要破除影响“网约护士”上门服务的种种“门槛”与梗阻。对此,要能完善“互联网+护理服务”,完善行业标准,让“互联网+护理服务”能够更好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共享,又能规避各种副作用,实现老人、患者、医护人员的多方“共赢”,从而才能有利于让医疗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