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黄轩)三月的苗岭,正春意盎然。近日,位于黄平县新州镇白塘村的千亩白茶基地里,嫩绿的茶芽迎着春风舒展,200余名采茶工腰挎竹篓穿梭其间,手指翻飞,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春日采茶图。
早上8点不到,白塘村村民李英妹已戴上斗笠、挎上茶篓,踏着露水走进茶园。“采茶要赶早,芽头才鲜嫩!”她双手在茶枝间灵巧舞动,一捏一提,嫩绿的茶芽便落入篓中。
这片曾长满灌木的荒坡,自2021年引入贵州施铭茶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15户村民土地,目前已建成标准化茶园1000亩,种植有“黄金芽”“白叶一号”等高端品种,每亩年支付租金200元,这片沉睡的青山如今已经变身“绿色银行”。
“今年首批春茶长势比预期还好!”公司总经理金琼辉轻抚茶树枝头,满眼欣喜。经检测,基地土壤pH值稳定在5.8,配合年均15℃的温润气候,孕育出的茶芽氨基酸含量达7.2%,远超普通绿茶。今年基地首批春茶预计可以采收鲜叶23000公斤,目前已经被江浙茶商预订一空,首季产值突破400万元。
在白茶基地另一边,来自槐花村的李阿姨正和姐妹们比拼采茶速度。“手快的一天能采1.5公斤鲜叶,按每公斤80元计件,一天下来有个100多元呢!”她笑着告诉笔者。像她这样的“季节性茶农”不在少数,基地今年吸纳周边5个村寨300余名务工人员,高峰期每日发放工资超5万元。
贵州施铭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施铭表示,目前基地正在组织工人采摘春茶,5月中旬就能完成春茶的采摘,干茶产量在5000公斤左右。
“我家是白塘村的,最近茶叶基地进行茶叶采摘了,我们附近的村民都来这里采摘,这里离家近,我感觉蛮好的。”李玉明一边采摘一边告诉笔者。
在白茶基地山脚下,新落成的标准化加工车间已经修建完成投产使用。2023年底,基地利用中国农业银行60万元帮扶资金,引进微波杀青机、全自动理条机等6套智能设备,建成黔东南州首条欧盟标准茶叶生产线。“传统工艺8小时完成的摊晾工序,现在30分钟即可精准控温完成。”技术员张工指着监控屏介绍,智能化生产使干茶含水率稳定控制在5.5%,产品溢价提升30%。
春风拂过白茶基地,空气里浮动的不仅是茶香,更有乡村振兴的生机与希望。从“外出打工潮”到“家门口就业热”,从传统农耕到智慧生产,白塘村用四年时光将“绿水青山”的生态愿景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发展实景。这片生长在苗岭云雾中的绿叶,正悄然谱写着一曲“春采金芽秋收果,茶香漫道幸福长”的共富新篇。
(备注:1亩=0.066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