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黄连忠
2024年6月中旬,笔者有幸与州文联的文艺家们走了一趟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一路上山川与河流、梯田与森林、苗寨与侗寨交替映入眼帘,沿途风景美不胜收。其中,侗乡旅游环线中的述洞侗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从黎平县九潮镇往南一路翻山越岭,转过一道山梁,一座镶嵌在大山里的侗寨若隐若现出现在眼前。我们在寨口转角处停好车,迎接我们的是一株缠满了薜荔藤的枫香树,薜荔果在茂密的藤蔓里隐约可见,说明这个寨子位于亚热带至温带地区,让人感觉气候有些炎热。马路对面是一座鼓楼式寨门,寨门上方悬挂着“述洞侗寨”扁牌,寨门两边设有美人靠栏杆,六七个中青年村民闲坐在栏杆上玩手机,紧邻寨门旁边建有一座鼓楼式凉亭,凉亭上悬挂的吊顶式电风扇嗤嗤旋转个不停,电风扇下有一火塘没有生火,围着火塘一圈是美人靠,美人靠上斜坐着10多位耄耋老人,各自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大部分都挽着裤子,脚上的拖鞋踢在一边,用侗话在交流着什么,见我们到来,齐刷刷把目光投向我们。会侗语的同行跟他们打招呼,他们邀我们同坐。我虽然听不懂他们说什么,但从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感到很亲切,不由坐进他们的行列,感受难得的片刻闲暇与宁静。此刻,脑子里在想:等到自己老了也向他们一样,与世无争,回归恬静,享受自然时光……
我们告别寨老们向寨子走去,进寨公路用水泥铺就,侗族吊脚木楼沿公路向两边排开,路边立有述洞村导览图,有一门市部销售各式各样商品还兼顾邮寄快递包裹的收发,在门市部路边几个老人围坐在一起摆谈,告诉我们鼓楼的去处。
按照他们的指点,我们经过两棵高大的枫香树,并从枫香树枝遮挡处窥视到小溪上修建有十来栋水上粮仓,粮仓的帽儿上隐约看到了鼓楼。再往前走,涵洞下是一条小溪,小溪的堤边放着几块青黛铮亮的板石,几个妇女在板石上捶打着蓝靛布,嬉笑声捶打声溪流声欢笑着流向远方。
过了小溪往上不远来到了鼓楼坪,鼓楼四面倒水,每面三柱支撑,中间独柱直插通顶,四面建有回廊,朝北方开有一道大门。据介绍独柱鼓楼占地55.3平方米,高15.6米,共7层,1至6层均为上方形重檐。在独柱约4米高处的一层十字穿插枋上,叠置四抬梁互相衔接于穿插枋中点,抬梁枋中部安有长瓜柱直达第四层檐,延复有十字穿插枋与瓜柱头相扣,东西两根瓜柱脚精刻垂瓜为四方灯笼形,四面阳刻有“天官赐福”四个字,西垂瓜为圆灯笼形。到第三层穿插枋上仍设有抬梁枋,中部安有四根长瓜柱,互相联通,规模相应递减。到第四层十字穿插枋上铺有台板,台板约1米处置斗状台顶,从上到下盖的都是小青瓦。独柱鼓楼融侗族鼓楼、花桥的建筑风格为一体,整座鼓楼装饰朴实无华,无泥塑彩绘,不用一钉一铆。鼓楼从始建至今,已历经近400年风雨,是侗族地区现存的唯一的最早的鼓楼雏形,被誉为鼓楼之宗,其建筑工艺精湛,力学结构独特,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2013年,述洞独柱鼓楼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由此可见这座鼓楼在述洞侗寨的地位,乃至在侗族地区的重要地位。
鼓楼相邻建有戏台,北面约50米处设有侗族萨坛,萨坛用石头垒成,周边地坪用鹅卵石铺就。据传,在侗族地区,按照旧例“未建房屋,先建鼓楼,未建寨门,先设萨坛”,每次新建村寨时,都要到弄堂概取一捧土到新寨基上建立萨堂,之后才开始建房屋。萨坛建成后,每年都要进行祭萨活动,祭萨是侗族每年最隆重的节日。
从鼓楼坪有三条通往述洞各组的大道,道路中间全用板石铺成阶梯,两边用鹅卵石铺成路面,步道四通八达。
从述洞村文化墙介绍:述洞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岩洞镇西部,距县城38公里,距镇驻地10公里,东接岩洞村、南壤铜关,西连侗戏之乡茅贡乡额洞村,北抵德凤街道蒲洞村。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居住377户总人口1720 人,侗族人口占 100%,是一个以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寨。
述洞的“述”侗语音译为“收纳、接纳、收成”之意。据传,述洞村驻地原为一处深山老林,述洞先人于明代永乐元年(1403年)从岩洞迁入定居,后又有部分人陆续从流芳、高近、地扪、潭溪、五块(黎平)、湖南、广西等地迁入,先定居述洞的人们以宽广的胸襟接纳了从各地迁入的人,并与他们和睦相处。后人们认为,本地接纳了各地迁来的人,遂将自己的居住地取名为“述”,且“述”又有“收成”“丰收”吉祥之意,述洞之名由此而得。
述洞寨内有3座鼓楼、2座花桥、2座戏合、1座古卡房、380多栋民居、300余栋水上禾仓组成禾仓群等传统建筑,保存完好,是全县建筑风貌保存最完好的村寨之一。圆凳古卡房和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 的独柱鼓楼是侗族地区独有特色建筑。述洞独柱鼓楼于2001年被列入世界吉尼斯之最,2011年11月,述洞侗寨被贵州省侗族学会评为全省首批“魅力侗寨”。2013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月,述洞侗寨被列全国首批传统村落名单。
站在高处俯视述洞全寨,山岭由北向南倾斜,三起三伏,缓急有致,如同巨人张开双臂拥抱村寨。一条小河北穿南出,蜿蜒流淌,穿过村寨之间,过河之处,架起漂亮花桥,既能解决渡河之便,又能提供往来人员休息避雨。村中的禾晾、粮仓均建于小溪鱼塘之上,既防火又防鼠,侗寨粮仓有个特点,每个粮仓外面都设有几层凉禾栏杆,待到秋收,金黄稻禾排排晾晒,把整个村庄染成了金黄。虽然现在我们没有看到凉禾美景,但稻田里的禾苗在拼命拔节生长,微风吹来阵阵清香。特别显眼的是独柱鼓楼把整个侗寨点缀得庄严和谐,浑然一体。
行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寨道上,木楼里传来阵阵侗歌天籁之音,不由让人想到侗族男女之间谈恋爱,那传袭千古的“行歌坐月”在鼓楼里传唱。
当我们返回到寨门,寨老们依旧在凉亭里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谈论着古往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