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张德冲
暮春时节,在剑河县柳川镇巫泥村白烟山上,一场热火朝天的油茶种植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50亩荒坡上,二三十位村民手持锄头、肩扛树苗,在这片土地上播撒着未来的丰收之梦。山风轻拂,阳光洒满山坡,村民们脚步匆匆却充满力量,仿佛每一步都在为乡村振兴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和煦的春光穿透云层,将温暖倾注在白烟山的每一寸土地上。村里老少齐心协力,共同投身这场意义非凡的劳动。年迈的老人挥锄挖坑,动作虽略显缓慢,但坚定有力;年轻人扶苗培土,身姿矫健而利落;孩子们提桶浇水,小脸上挂着纯真的笑容,认真得像个小大人。每个人都干劲十足,汗水浸湿了衣衫,却挡不住他们眼中的光芒。这是一幅生动的人间画卷,也是一曲献给乡村振兴的赞歌。
笔者走近一位正在劳作的老人,问道:“老伯,您今年高寿?”老人抬起头,满脸皱纹被阳光勾勒出柔和的轮廓,他笑着回答:“六十八岁啦!”“这么大年纪了还来种油茶苗,不觉得累吗?”笔者关切地问。老人停下手中的活计,用袖口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语气温厚而坚定:“累是累了点,但心里高兴啊!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我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帮村里把这片产业搞起来。”
老人名叫吴正德,是村里出了名的勤快人。他的双手布满老茧,每一锄下去都带着几十年与土地打交道的经验。尽管年事已高,他依然精神矍铄,动作娴熟,甚至还能耐心指导身旁的年轻人如何正确栽种油茶苗。“树苗要放正,根系不能打结,土一定要压实……”他的声音低沉却饱含智慧,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叮嘱。他目光深邃,望向远方连绵起伏的山峦,仿佛已经看到了几年后油茶挂果时的丰收景象。
劳动的人群中,年轻的村民张世和更是干劲十足。他皮肤黝黑,身材结实,手握锄头时的动作干脆利落。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不仅埋头苦干,还主动承担起协调分工的任务。他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技能特点合理分配工作,确保整个植树过程高效有序。在他的带动下,大家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用汗水浇灌希望,用行动助力家乡发展。
一株株油茶苗,在村民们的辛勤努力下扎根于这片沃土。它们整齐排列,迎风摇曳,仿佛昭示着未来的勃勃生机。这些绿意盎然的小苗,承载的不仅是村民们的期盼,更是巫泥村迈向乡村振兴的重要一步。
据柳川镇林业站项目负责人刘恒杰介绍,这一油茶种植项目总投资10.15万元,资金来源于2025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该项目将惠及41户195人,其中包括8户44名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项目产生效益后,将通过“保底分红”的方式确保收益反哺村民,分红比例不低于投入资金的3%。也就是说,巫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每年至少需拿出投资资金的3%,即0.3045万元用于分红,并将其纳入村集体经济收入。
更重要的是,这笔收益将被广泛应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和民生改善。一部分用于维护村内小型公益性设施,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另一部分则通过差异化奖励机制直接兑现到户,例如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或以直补形式发放给村里的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增强村民的获得感,还能激发大家共同参与建设的热情,形成良性循环。
据刘恒杰介绍,油茶树通常需要5年才能开始挂果,6至8年后进入丰产期。届时,每亩可采摘生茶果1000公斤以上,产出茶油50公斤以上。按照当前市场价每公斤100元计算,每亩年产值可达5000元以上,50亩总收益预计超过25万元。这不仅是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更将成为推动巫泥村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白烟山。结束一天劳作的村民们三三两两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们谈论着未来油茶树丰收的美好景象,脸上写满了喜悦与期待。有人憧憬着自家的新房子,有人盘算着给孩子买更多的书本,还有人畅想着用分红的钱修缮村里的道路。此刻,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因他们的努力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预示着巫泥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