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刚
砚遇思州,稻香岑巩。岑巩县相继获得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基地县、国家级制种基地奖补大县、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等授牌命名和政策支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岑巩深耕水稻制种,成功闯出了一条幸福“稻”路,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样本。
一、岑巩县水稻制种的发展历程
岑巩水资源十分丰富,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雨热同季,光热同步,积温稳定,丰富的山间小坝创造了良好的制种隔离条件,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水稻制种禀赋和条件。
1.探寻出路(制种试验时期)
1974年,袁隆平科学团队在岑巩县思旸镇磨寨村生产队第一次异地进行杂交水稻育种;1975年11月,成立岑巩县“三系”杂交水稻南繁工作队,由侯华森率领吴德邦、吴开富等5人远赴海南,到崖县(今三亚市)腾桥公社保境大队学习“三系”杂交稻繁殖,并配制“南优2号”46亩;1976年,以县农业局干部陶宝康、林桂林、陈越玲为技术力量在全县11个公社29个大队71个点主持试种“南优2号”191亩;1977年县农业局局长殷和清引进汕优2号,并在注溪便陆试制成功,有力促进了岑巩杂交水稻制种的发展。
2.执著赶路(四化一供时期)
1978年,按照国家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的“四化一供”方针,成立了岑巩县种子公司;1982年岑巩县繁殖“汕优2号”“汕优6号”“威优6号”获州农业技术进步改进三等奖1项,四等奖5项;1988年农民制种技术员陈文彪由于在杂交水稻制种方面的突出贡献,当选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1年制种面积720亩,平均单产247.5公斤,被评定为“省级先进水平”,由此被列入省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
3.勇闯“芯”路(产业化建设时期)
从1995年开始,岑巩县抓住国家发展种子工程的机遇,把杂交水稻制种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建成种子办公楼和30万公斤标准化种子仓库,《杂交水稻制种高产技术》项目荣获省农业厅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7 年后市场上不再进行稻谷换种,完全实现货币化交易,种子专营统供体制时代一去不返;2006年杂交水稻制种面积首次突破1.3万亩,不断擦亮“岑巩种子”金字招牌,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
4.功成“稻”路(种业现代化时期)
2010年,岑巩县惠农种业股份公司改制为贵州红四方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制种面积达到3.05万亩,杂交水稻制种在岑巩县得以广泛发展;2013年全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突破4万亩大关,农业部授予岑巩县“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成为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县;2021年获得制种大县奖励资金5000万元,此项扶持政策连续5年,共计2.5亿元,并与广西兆和种业公司在岑巩共同成立注册资金1亿元的“育繁推”一体化运营公司,启动建设集生产、烘烤、加工、仓储、销售为一体的“育繁推”项目,推进杂交水稻制种全产业链发展;2022年再次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跻身全国水稻制种产业第一梯队;2024年发展水稻制种4.01万亩,总产量875万公斤,产值2.4亿元;2025年3月22日,贵州兆丰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广8优198、广8优香丝苗两个水稻制种品种成功通过全国首批认证,充分证明岑巩水稻制种产业迈向更高科技化水平,成功闯出幸福“稻”路。
二、岑巩县水稻制种的主要做法
岑巩水稻制种产业实现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精彩蝶变,成功的关键在于做足“六篇文章”。
1.做足党建文章,确保干事有方向
岑巩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足党建文章,在重大关键时有效决策、信心缺失时示范带动、劳力不足时巧妙应对、机制缺陷时良法跟进、自然灾害时高效防控、人才缺乏时强力培育,始终锚定种业强县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培育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确保干有方向。
2.做足土地文章,确保产业有规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贵州省农作物种子条例》,做足土地文章,将适应制种的土地统一流转到村集体,采取“反租倒包”“租改股”等模式,对土地资源进行集中代管分配,通过村集体流转土地3.74万亩,形成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种子生产基地10个,建有高标准农田14.16万亩,促进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集中连片发展,逐步促成以岑巩为核心的黔东区域种业发展集群,确保产业有规模。
3.做足人才文章,确保技术有保障
建强制种人才队伍,聘请种子技术专家,对县域种植主体进行现代化制种技术系统培训,开展“点对点、面对面”服务,实现9个制种基地乡镇、7个制种主体特派科技人才全覆盖。强化与兆丰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贵州大学、中国种子集团等科研院所联合攻关,推动本土人才建设和加速成果转化,确保技术有保障。
4.做足共建文章,确保竞争有实力
按照国家推进“1+M+N”模式发展思路,健全完善现代种业服务体系,助推杂交水稻制种基地“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做足共建文章,加大种业企业融资扶持力度,推行“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制种全产业链发展,构建了“企业+合作社+种农”的生产体系以及“公司总部+片区生产经理+技术员”的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提升产业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水平,确保竞争有实力。
5.做足增收文章,确保群众有信心
始终坚持让利于民,做足增收文章,通过制种产业以及秋冬季“稻+菜”轮作,每年给群众带来经营性、财产性和务工性收入超过1.6亿元。建立健全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保险机制,以“中央政策性保险+地方特色农业保险”模式,加大产业保险财政补贴力度,每年财政资金投入370万元,今年保额提高到1800-2200元/亩,给农户制种上“保险”,减轻农民负担,增强种农抗风险能力,让企业和农户消除“后顾之忧”,确保群众有信心。
6.做足带动文章,确保集群有效应
坚持推进“五化”基地建设,打造县内“一核两翼”水稻制种产业基地,带动全县11个乡镇(街道)共同发展。同时,推动以岑巩为核心,辐射带动镇远、三穗、天柱、黎平、锦屏、玉屏、江口、松桃甚至怀化、黔南等周边地区共同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2万亩以上,努力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水稻制种基地,确保集群有效应。
三、岑巩县水稻制种的经验启示
梳理岑巩水稻制种发展历程,总结成功经验,对于贵州山区及其他地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1.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的新粮食安全道路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不挨饿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安全根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把解决好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出台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举措,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粮食安全道路,实现了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谁来养活中国”到“中国人的饭碗装中国粮”的历史性变革,粮食安全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岑巩县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走中国特色新粮食安全道路,成功闯出幸福“稻”路。
2.坚持共建共享,走合力推动的全产业链发展道路
岑巩县紧紧围绕“县企共建”“企企合作”“村企共享”,培育壮大基地新型经营主体。累计撬动金融资本4.4亿元和农业现代化基金1.5亿元投入到杂交水稻“育繁推”一体化发展项目上,建成11个乡镇产地加工服务分中心、7个工厂化育秧分中心、1个现代种业供应链中心、1个水稻制种研发试验基地、1个水稻优良品种示范基地,坚持“县企共建”模式,走合力推动的全产业链发展道路。
3.坚持强种战略,走科技带动的技术创新引领道路
岑巩县培育出“广8优35、广8优198”两个品种,完成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2个企业联合体区试3组38个品种,新品种不育系异交能力技术研究28个,提纯保纯配套技术研究36个,亲本适应性技术研究60个,新品种品比218个,生产试验组合76个,科研小制种154个。2025年3月22日,贵州兆丰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广8优198、广8优香丝苗两个水稻制种品种成功通过全国首批认证,走科技带动的技术创新引领道路。
4.坚持集群带动,走连片规模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岑巩县坚持集群带动,推进“五化”基地建设,打造县内“一核两翼”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基地,带动全县11个制种乡镇共同发展,构建形成“育繁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辐射带动周边的镇远、三穗、天柱、黎平、锦屏、玉屏、江口、松桃甚至怀化、黔南等周边地区共同发展杂交水稻制种2万亩以上,创造了“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山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新模式,走连片规模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5.坚持依法制种,走优质高效的可持续性健康道路
岑巩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贵州省农作物种子条例》,强化“一法一条例”学习宣传,采取线上线下、进村入户等形式开展“以案说法、依法说理”,引导群众学法守法,行政部门依法监督,企业和群众依法开展杂交水稻制种,坚持依法制种,走优质高效的可持续性健康道路。
6.坚持民族团结,走共同富裕的民族繁荣复兴道路
岑巩各族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休戚与共、风雨同舟,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这块金字招牌,扎好民族团结同心结,画好民族繁荣同心圆,走好共同富裕的民族复兴路,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岑巩常开长盛。
仓廪实、天下安!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粮食安全事关各国民生大计,事关全球发展与稳定,中国杂交水稻契合了消除人类饥饿的共同愿景,实现了与人类命运的同频共振,岑巩杂交水稻制种在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作出了应有贡献。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作者单位:中共岑巩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