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育兵
在吉林省德惠市的长春岭村小学,这所仅有6位老师与2名学生的“袖珍”学校,正上演着触动人心的教育篇章。它虽规模微小,却满溢着国家对乡村孩子的教育温情,展现出乡村教育坚守的力量与希望的曙光。(4月12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长春岭村小学的教师们,以实际行动书写乡村教师的责任担当。他们多为本村人,曾在此求学,毕业后又回归母校,扎根乡村教育二十余载。即便学生数量锐减,他们依旧兢兢业业,确保每个孩子不掉队。每日,老师们为两名学生讲授12堂课,涵盖14门课程,“六对一”教学模式既保障教学质量,又让孩子感受深切关怀。
不过,袖珍学校也面临诸多难题。其一,孩子孤独感强烈,校内仅两名学生,缺少玩伴,不利于社交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其二,教育成本居高不下,维持学校运转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学生数量减少致使教育资源利用率降低。这些问题制约学校可持续发展,也给乡村教育整体质量带来挑战。
破解这些难题,需多方探索。可强化乡村学校间的交流合作,借联合活动、资源共享等形式,为孩子创造更多交流契机,丰富课余生活。比如,定期举办乡村学校间的体育赛事、文艺汇演,助力孩子拓展视野、提升社交能力。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探索“互联网+乡村教育”模式,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学效率、降低成本。通过在线课程、远程教学,让乡村孩子享有与城市孩子同等质量的教育资源,提升乡村教育整体水平。此外,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教育,或者以更多合适方式,保障这些特殊家庭孩子能够更好地在其他地方接受教育。
长春岭村小学的故事,让我们见证乡村教育的坚守与希望。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对实现教育公平、推动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在时代发展进程中,期待“袖珍”学校获得关注与支持,让乡村孩子享有有温度、高质量的教育。这是对乡村孩子的关爱,更是对乡村未来的长远投资。唯有乡村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才能为乡村振兴培育更多人才,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