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4月15日

为乡村振兴添“牛劲”

——记剑河县柳川镇镇江村黄牛产业带头人刘永发

○ 通讯员 张德冲

暮春时节,阳光柔和地洒落在大地之上,给千山万水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在剑河县柳川镇镇江村仰久坳枇杷园养牛基地,绿草如茵,西门塔尔牛三五成群,悠然自得地啃食着嫩草。这里正是镇江村黄牛养殖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刘永发,这位立志为乡村振兴添“牛劲”的苗家汉子,不仅是柳川镇镇江村的支书和村主任,也是剑河县柳川镇镇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负责人,同时还是一名驻镇的县人大代表。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的深刻内涵。作为村里黄牛养殖产业的领头人,刘永发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走进养牛基地,刘永发正与同伴杨再权一起检查牛群健康状况。他指着不远处的一头母牛对杨再权说道:“你看那头母牛吃草时吞吞吐吐的样子,肯定是生病了。”随后,两人走近这头牛,仔细检查后发现其牙龈溃烂严重。这一场景生动展现了刘永发丰富的养牛经验和无私传授技术的精神。

时间回到2024年9月,刘永发利用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0万元以及镇江村麻镰秧李专业合作社自筹资金18.382万元,建成了300平方米的钢管大棚圈舍,并购买了60头西门塔尔牛,正式开启了镇江村黄牛养殖的新篇章。两年的实践让刘永发从一名普通的村民成长为一位成熟自信的农村干部,实现了多重身份的转变。从单一的粮食种植者到兼顾种植与畜牧的复合型人才,从关注短期利益到引领村民共同发展产业的长期眼光,从普通村民到县级人大代表的社会责任感,这些转变都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五年前,刘永发的家庭刚刚迈入小康门槛,但距离致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深知,仅靠种粮难以实现财富积累,必须转变思维寻找新的发展路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机遇。通过深入研究乡村振兴战略指标体系,他发现黄牛养殖产业在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因此毅然决然地投身于黄牛养殖事业。

为了掌握科学的养牛技术,刘永发不辞辛劳,多次前往外地学习。他虚心向当地养牛专家请教,从饲料配比的精细调控到疾病防治的周全考量,再到产业管理的科学规划及饲养过程的细致入微,他均倾注大量心血逐一钻研。通过不懈努力,他逐步掌握了系统化的养牛方法,使得黄牛养殖产业步入正轨。截至2025年2月,在短短四个月内,他成功出栏黄牛19头,纯收入达到8万余元,充分证明了黄牛养殖产业的经济效益。

然而,黄牛养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去年冬天,他的牛圈突然出现几头病牛,食欲减退、精神不振。面对突发状况,刘永发沉着冷静,迅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诊断和治疗。他细心调整饲料配比,增加营养摄入,同时加强牛圈消毒和清洁工作。在他的精心照料下,一个月后病牛恢复健康,这次经历进一步强化了他对科学养殖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刘永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致力于带动更多村民参与黄牛养殖产业。他不仅耐心指导其他养殖户提升养殖技艺,还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助力村民申请贷款、选购优质牛种,携手应对市场风险,确保黄牛养殖产业稳步前行。在他的带动下,杨再权、周章心等村民纷纷加入黄牛养殖行列,共同推动了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今,镇江村的黄牛养殖产业已成为一张闪亮名片,吸引了众多商家的关注和合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镇江力量。

--> 2025-04-15 ——记剑河县柳川镇镇江村黄牛产业带头人刘永发 1 1 黔东南日报 c291593.html 1 为乡村振兴添“牛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