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4月16日

诗一样的女孩和她的诗一样的课堂

○ 高铎

听完袁圆的公开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听课时候,我坐在教室的后面角落里,多次低下头悄悄地擦去自己的眼泪。我老泪纵横,感情几乎失控,担心被同事们察觉,更担心被袁圆看到,所以把头埋得很低。

这是一堂《诗经》赏析课,袁圆上的是《桃夭》。袁圆先用一组非常漂亮的照片来导课,照片上是一些穿着少数民族盛装的男女在交际的情景。她说,《诗经》里的很多篇章都写了这种场景的,如《溱洧》里的“士与女,方秉蕑兮”。袁圆别出心裁的导课一下子就把我的注意力抓住了。

男女青年相亲交友之后,结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袁圆顺理成章推出她的课题《桃夭》。此时,投影幕上呈现出美轮美奂的投影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小学生读着这样的诗真是别有情调。袁圆要求学生反复地读。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得流利;三读,读出节奏。学生每一次朗读都获得一次长进,对听者而言则是一次次享受。更妙的是,袁圆给学生示范另外一种读法,她边击掌边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她把前三字和最后一个字之间的停顿拉得很长,并把重音放在最后一个字。她这样一读,仿佛在读一首古老的童谣,不仅节奏鲜明,而且充满了童趣。

想不到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孩子,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有如此深厚的理解和教授古典文学的功力,在我心里引起了无限感叹。

袁圆的父母是我的朋友,她妈妈和我原来在同一所学校里教书,爸爸原是另外一所学校的副校长。袁圆本来在一个幸福的教师家庭里长大,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孩子。然而造化弄人,还在她上小学时,可怕的病魔夺走了她父亲的生命,袁圆就跟她妈妈生活在一起,一直到现在。

我和袁圆妈妈在同一所学校工作的时候,袁圆还很小,大概还在念二年级吧,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因为我在那所学校上班的时间不长,只有两年时间,后来就调离了那里。虽然在一起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是袁圆的妈妈和爸爸给过我不少帮助,让我没齿难忘。

听袁圆上课时,我总是在不由自主地在她身上寻找她父母的影子。随着时光流逝,袁圆父亲的模样在我脑海里渐渐模糊了,而每当看到她时候,又变得清晰起来。在学校里,我最不愿意看到的人就是袁圆,因为每次看到她都会使我想起她爸爸,那个与我同年出生,当年风华正茂、前途无量的副校长;那个过早地离我们而去,给家人和朋友们留下无尽伤痛的我的朋友。

课堂上的袁圆,既有几分父母的风范,又似乎与父母有很大的不同。别看她年纪轻轻,上课却十分老到:举手投足的优雅从容,启发点拨的循循善诱,化解尴尬的机智幽默,连我这个老教师也自愧不如。袁圆的课仿佛一首诗,或者说她本人就是一首诗,一首清新自然与雍容华贵集于一身的诗,听她的课时,会让你自然而然地想起李白的那一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袁圆教学的老到还体现在她对教材的处理上。课堂上,她没有在内容的理解上花过多的精力,只是让学生浅尝辄止。所以,在理解诗歌内容的环节,她只是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场出嫁的画面。随着音乐的响起,老师和学生都被那美妙的旋律带进一场圣洁的婚礼中。此时此刻,我的眼前出现这样的情景:在一个桃花灿烂的公园里,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草坪婚礼。随着婚礼进行曲的响起,只见一个身着白色婚纱的新娘,挽着她父亲的胳臂,缓缓走向舞台中央;新娘的父亲依依不舍地把女儿交到新郎的手中……我仿佛看得清清楚楚,那个美丽的新娘正是袁圆本人,而她挽着的,正是她的父亲!

我的眼泪奔涌而出。

后来的课我有点模糊了,为了不让大家发现我的失态,我深深地埋下了头,不敢抬起头来听课。袁圆的课让我思绪翻飞,心潮起伏,以至于她的课是怎样结束的,我都不知道。我脑子里总是浮现起她父亲的影子和想象中她婚礼的场景,那样真切,那样美好,那样令人流连忘返,又那样使人荡气回肠。

祝愿我侄女辈兼同事的女孩袁圆未来能有诗一样幸福美好的生活。

--> 2025-04-16 1 1 黔东南日报 c291732.html 1 诗一样的女孩和她的诗一样的课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