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4月16日

从“护寨防身”到“非遗瑰宝”

——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牙镋

○ 通讯员 王岩弟 肖明忠

清晨,一缕阳光穿透山间薄雾,洒在古朴的天柱县高酿镇老海侗寨。村口的广场里已传来阵阵“锵锵”金属碰撞声。80岁的龙庆炎老人手握一柄月牙镋,身形矫健,动作行云流水。几名村民屏息凝神,紧随其后模仿招式,额间汗水在晨光中闪闪发亮。

“嘿!看好了,这招叫‘左边镋’!”老人一声猛喝,手中月牙划出一道凌厉的弧线,卷起地上几片落叶,紧接着,他脚步一错,又来一招“单人扫镋”,动作干净利落,铿锵有力,丝毫不显老态,围观的村民忍不住鼓掌喝彩:“宝刀未老,功夫不减当年呀!”

“龙师傅,慢点嘞!”围观的村民笑着提醒。可老人越舞越起劲,直到额头沁出细汗,才停了下来。“我这把老骨头虽然比不上当年,但比划几个招式不成问题。”龙庆炎擦拭着月牙镋笑道。

“月牙镋武术在我们村传承至今已经有170余年了,招式有‘水中练塘’‘神猴捞月’……”谈起月牙镋,龙庆炎眼神中闪烁着光芒,如数家珍般向笔者娓娓道来。

作为老海村月牙镋第六代传承人,龙庆炎与月牙镋武术有着深厚的缘分,他从16岁开始学习武术,把拳术、棍棒、镋棍对练、镋镋对练等祖传的镋法练得炉火纯青。

“以前师傅总说,学武不为逞强,是为守住寨子安宁和强身健体。”话音未落,他指尖已不自觉地比划起招式。

龙庆炎回忆起当年练武的时光,感慨万千。“那时候,大家对习武的热情可高了。白天农活繁忙,可即便如此,天还没完全黑,我们就赶忙往师傅家去学武术了。几乎每天都练到夜里12点才肯罢休,干劲十足。”

“在过去那个年代,山里的环境很复杂。常有野兽出没,有时还会有土匪来骚扰村寨。”他抚摸着月牙镋身上斑驳的刻痕说,“在那种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家家户户都必须学上几招防身的本领。”

作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牙镋相传于清道光年间,村民为达到防敌、擒兽、健身的目的而创造。月牙镋呈弯月形,状似水牛角,大小不等。在过去,是老海侗族先民重要的防身武器。

然而,时光流转,月牙镋的锋芒渐被岁月蒙尘。最让龙庆炎忧心忡忡的是年轻一代对这项传统武术的淡漠。“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练武的苦,而且村里外出的人也多。”他的话语中,满是对技艺传承的深深忧虑。

如今,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这门技艺代代相传。尽管年事已高,但只要有人愿意学习,他都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我们不能丢,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欢它。”老人说。

为了不让月牙镋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失传,龙庆炎付出了许多心血。他亲自编写了一本近百页的《月牙镋技艺传承录》,详细记录了月牙镋的百年传承史、招式要领等。

近年来,随着月牙镋武术走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以及多次受邀参与重大节庆活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解这门传统武术。更令人振奋的是,曾在全国舞台上大放异彩,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月牙镋表演荣获三等奖;在第四届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老海月牙队获二等奖;表演队还受邀参加了国庆五十周年大阅兵的群众游行……2005年,列入贵州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村的月牙镋队去过北京,上过电视,还拿过不少奖!”说起这些,龙庆炎语气里满是自豪。

从防身保寨到强身健体,月牙镋武术承载着侗族人的历史与智慧,而像龙庆炎这样的传承者,正用毕生的坚守,让这项古老武艺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光芒。采访结束,已临近中午,山风掠过广场,卷起几片枯叶,却带不走镋声里沉淀的百年侗魂。正如他常对徒弟们说的那句话:“练武先练心,心正了,功夫才不会丢。”青山叠翠,流水潺潺。寨门前,一块由红色与白色组成的碑字——“省级非遗项目‘月牙镋传承基地’”格外醒目。

--> 2025-04-16 ——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牙镋 1 1 黔东南日报 c291745.html 1 从“护寨防身”到“非遗瑰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