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4月17日

飞越云端

□ 李田清

第一次坐大飞机,第一次奔赴西欧,心中的忐忑与憧憬就像春日里的雨丝和暖阳,相互交织于心头。

在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候机大厅熙攘的人群之中,我在E36登机口找了个角落坐下,身旁的行李箱静静地伫立,仿若在诉说着过往旅程的点点滴滴。半生的足迹,似乎都浓缩在这一方空间里,几件旧衣服,承载着风雨兼程中的温暖庇护;几本常读的书卷,满是求知途中的心灵慰藉。而此时,它却承载着我对未来旅程的满心期待。

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望去,停机坪上一架架大型飞机整齐排列。而我即将搭乘的北京至慕尼黑的汉莎航空LH723大型飞机,更是格外惹眼,它张开白色的机翼,像一只巨大的飞鸟,在阳光的照耀下美丽非凡。

我紧紧握着护照和登机牌,掌心渗出了细密的汗珠。身旁旅客拖着行李箱,行色匆匆,如同涌动的潮水,一波接着一波。行李箱轮子在光滑地面上滚动,发出沙沙的声响,宛如尘世忙碌喧嚣中的一曲音画乐章。

而我此刻的思绪却飘向了远方,回到了我仅有的一次出国经历。

那是十五年前的七月,受中韩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我前往韩国首尔进行交流访问。

那时的我,朝气蓬勃,意气风发。记忆中的画面满是明媚与无畏,有着异国他乡的新奇,也有探索世界的兴奋。那趟旅程,是张开翅膀拥抱世界的勇敢起航,更是打破自我界限、邂逅多元人生的初次尝试。

回国后,我还写了一篇散文《感受韩国》,发表在《黔东南日报》上。

时光犹如指尖的流沙,悄无声息地从指缝间溜走。

如今,坐在候机椅上等待飞往西欧的航班,心境却大不相同。岁月这把刻刀,在面容上刻下了痕迹,也磨去了年少时的锐气。

回首过去,那些忙碌的日日夜夜,如同电影般一幕幕在眼前放映。四十二载春秋,无冕之王的生涯里,办公室的灯光仿佛不知疲倦,常常彻夜长明。每一个夜班,都是时光的见证;每一次采访,都是梦想的拾穗;每一行文字,都跳动着生命的火焰。笔尖下流淌的是奋斗的诗行,记录着为梦想拼搏的汗水与欢笑。

功夫不负有心人,业务上的出色表现为我赢得了诸多荣誉。省政府特殊津贴,是对我专业造诣的认可;三级教授的头衔,是学术与实践完美结合的见证;省作协会员的身份,是我在文学领域的辛勤耕耘证明;州管专家的名号,更是岁月给予我的馈赠,凝聚着各方的肯定。

可如今,站在人生交替的节点上,这些成就带来的喜悦,在心底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对即将开启的西欧之行的忐忑与憧憬。

广播里登机的提示打断了我的思绪,我起身,拖着略显沉重的脚步,随着人流缓缓前行。步入机舱,熟悉又陌生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是航空煤油、皮革座椅和消毒水混合的味道。找到座位,放好行李,我缓缓坐下,手指轻轻抚摸着座椅扶手,目光扫过周围的乘客。

身旁的年轻人笑语晏晏,眼神中透着和当年的我一样的憧憬,他们活力满满,仿佛周身散发着光芒,让我不禁心生感慨。望向窗外,北京这座大都市在脚下迅速缩小,林立的高楼早已变成模糊的斑点。

舷窗外,云海翻腾,似梦幻的棉花糖海洋,阳光洒下,为云朵披上金纱。这般景色,和当年飞往韩国的航班上所见极为相似,可心境却截然不同。当年是无知无畏地闯入新世界,如今却是带着半生的疲惫与对未知的敬畏,小心翼翼地试探。

我不禁陷入沉思,自己年轻时也曾有过梦想,可岁月的洪流将它们冲散,淹没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之中。工作和生活的重担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为了生计、为了事业,无数个日夜颠倒,那些未完成的心愿、未涉足的远方,都被搁置在心底的角落。

如今,终于踏上这西行之路,虽心怀忐忑,但也有一丝释然,好像在向过去的自己告别,重拾那份失落已久的对世界的好奇。而这一切,都源于女儿女婿的邀请。

女儿当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留学,凭借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国后,在上海华为基地工作三年多,再次回到德国,在弗莱堡一家科技公司从事芯片相关工作。一路拼搏,她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不懈的努力,业务出众,在行业内崭露头角。如今,她不仅事业有成,而且已经成家立业,家庭幸福。女婿同样优秀,还在读博士,在学术领域深耕细作,前途无量。

每每想到女儿女婿的成就,我心中满是骄傲,他们是我生命中的璀璨光芒,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此次出行,既是去看望他们,也是给自己一个重新认识世界的机会。

夜色悄然笼罩舷窗,繁星在墨蓝的苍穹闪烁,飞机如孤舟在浩瀚星河中航行。机舱内灯光昏黄,乘客们渐渐入睡,我却毫无睡意,望着窗外的星空,思绪飘向即将到达的西欧大地。这一路,从年少轻狂到半生虚度,再到此刻重拾勇气出发,虽忐忑相随,但希望在前。

当起落架触地,发出坚实的声响,我知道,这是新生活的鼓点,带着半生的故事,我将在这片陌生的土地续写属于自己的篇章,让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梦想,重新绽放光彩。

--> 2025-04-17 1 1 黔东南日报 c291857.html 1 飞越云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