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道东
初闻杨卓光老师退休后欲著书立说时,我尚存犹疑。虽知先生数十年笔耕不辍,但著书立传终究是件需要倾注心血的大事。直到手捧《仰望星空》的墨香,方知这份沉淀的分量。
卓光先生总在晨雾未散时便到岗,将当日报纸细细校阅。犹记得某次重大会议报道前夕,他逐句推敲标题至深夜,字斟句酌间尽显老报人的职业操守。这种近乎执拗的认真,彼时年轻气盛的我们总觉繁琐,而今想来,恰是先生将“为党委政府服务”的理念化作具体行动的生动注脚。
小说关于家族往事的叙述令人动容。在特殊年代里,先生随父辈辗转于劳教农场,在标语与劳动号子交织的岁月里,在小学四年级被迫辍学的他,竟然在煤油灯下阅读了不少的书籍,积累着丰富的文学素养。他那些仰望星空的夜晚,既是对精神家园的守望,亦是对知识火种的传承。这种在困顿中保持清醒的姿态,恰如他在新闻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采编准则。
最触动我的是先生对后辈的栽培之道。某次重要采访前,他特意邀我谈论选题,从消息导语到背景穿插逐段剖析。在绕黔东南一周的采访中,在我们绞尽脑汁思考标题的时候,一个精准的标题他已经为我们取好。采访结束后,他仔细的复盘分析。他那本批注密密麻麻的采访本,见证着新闻理想的代际传递。如今重读书中“新闻是明天的历史”章节,方悟当年那些看似絮叨的提点,实则是将毕生经验倾囊相授。
他这部家族记忆与时代镜像交织的文学作品,字里行间流淌着知识分子的风骨。先生以平实笔触勾勒的,不仅是个人命运沉浮,更是一个时代的集体精神图谱。
这部作品的价值,恰似书中反复出现的星空意象——既记录着个体生命的轨迹,更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精神光谱。它提醒着我们:在信息洪流的当下,新闻工作者更需葆有仰望星空的胸怀,在世事纷纭中坚守求真向善的初心。这或许就是先生将毕生感悟凝于书中的深意所在。
长大后的杨老师,为学木工技术甘受委屈,在砖厂拉砖吃苦力饭,也是任劳任怨,他的谨慎是为了生活,爱打抱不平是本身自带的正直和善良,小说中的这些过程,读来令人惊心动魄。他能成长为高级记者,堪称奇迹。同时,也道出了他这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别说不容易,更是险象环生。
杨老师曾经也有机会到州政府上班,但是他却选择了新闻事业。
在杨卓光老师的小说中,我看到他在乡下,仰望星空的情景,孤独好奇而又充满期待。想不到,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陪伴他童年的孤单,竟是仰望星空的那份快乐。
卓光先生的父亲是参军的老革命,原本可以光芒四射,享受离休干部的待遇,想不到却在劳教农场悲痛病逝,之后才得以平反。看完这些章节,不禁令人掩面嘘嘘,扼腕叹息。
阅读杨老师的小说,引起共通之处就在于身世、经历、性格可能都有相似之处,当然杨老师的身世和历史却传奇得多。他不屈从权威,不屈从压力,不去服侍别人,骨子里都是文人的风骨,当然引起我的共鸣,我理解他,进而佩服他,赞扬他。人生苦短,风节做人,我们只屈从于真理和善良,更关注平等和人格的珍重,杨老师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具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一颗乐于助人的心。杨老师多次介绍他写三板溪、写黎平通航等新闻获奖作品的采写体会,毫无保留的教授我们,还亲力亲为帮助我们修改稿件。一个吃尽人生苦头的人,一个历尽磨难的人,还难能有这样无私的心态和气度,不能让人不佩服。
有人说苦难是财富,可是人人都拒绝苦难。实际上过多的苦难就不算财富,那样的苦难还是苦难。阅读《仰望星空》小说,你会发现历史的每一粒尘埃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一种灾难,好在杨老师有坚韧不拔,百炼成钢的毅力,他没有向命运屈服。《仰望星空》长篇小说,固然有新闻的文风,但它厚重的文学韵味,特别值得我们欣赏和仰望。这是一部值得逐字逐句阅读的小说, 这本书的价值,既有文学的、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价值,亦是年轻人成长奋斗的一个精神指南,这样的形容,我认为丝毫不为过的。
这种奋斗精神正如到卓光老师小时候看到的天上的那颗星那么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