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林果 通讯员 吴延优 杨顺豪) 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信息,是民族文化形成、发展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我州历来重视地名工作,近年来不断完善地名管理制度机制、挖掘地名文化资源、推动城乡地名融合发展,在地名管理上更有力度、在地名宣传上更有热度、在地名服务上更有广度,切实推动地名建设,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创新地名管理制度机制,促进地名管理更有力度。健全完善州县两级地名管理工作联席协调机制,厘清部门职责,凝聚工作合力,先后印发《黔东南州地名管理工作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试行)》《黔东南州地名管理工作向党委政府报告的重大事项清单(试行)》,对州、县两级民政部门向党委政府和上级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地名管理重大事项工作进行规范。严格落实备案公告制度,实施全链条全过程综合监管,及时纠正地名命名更名违规行为,指导基层加强地名管理。
加强地名文化传承保护,促进地名宣传更有热度。健全名录体系和保护工作机制,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传承与管理,将古地名和少数民族语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全州2554个地名列入县级保护名录。先后建成天柱县“地湖乡飞地史馆”和凯里市地名文化展示馆,搭建地名文化宣传、研究和服务平台,提升地名文化可见度。编撰出版《黔东南州标准地名图集》《黔东南州标准地名录》《黔东南地名故事》《黔东南州标准地名志》《黔东南州少数民族语地名词典》等图录典志,协助中央、省级电视台拍摄地名宣传系列视频,发动自媒体拍摄地名短视频,传播地域特色文化,打造文化旅游宣传知名品牌。
深化地名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地名服务更有广度。发动群众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民族文化,命名内涵丰富的新地名,以少数民族语音译命名反映苗族聚居的文化,以地方特色文化命名反映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历史地名命名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和物产,完成命名地名142条。加强乡村地名采集更新,依托“乡村著名行动”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平台和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大力发动引导群众和经营者自主上传农家乐、民宿、超市、采摘园等兴趣点,全州共完成地名及兴趣点采集上图10178条,方便了村民出行导航,深受群众好评。规范设置村牌、街路巷牌、楼门牌等地名标志标识,依据标准地名编制标准地址,健全城乡地名标志导向体系,将地名标志与城乡建设工作融合,设置维护地名标志180块,维修维护地名标志牌65块,编制发放门楼牌号15000余个,进一步完善地名标志导向体系,服务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