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4月20日

凯里市石板村:

文明村寨建设赋能乡村振兴

本报讯 (记者 吴路路 罗松) 走进凯里市大风洞镇石板村,硬化道路如同脉络般延伸至家家户户。青瓦白墙的农舍外墙上,少数民族图案与“讲文明树新风”的标语相得益彰,文化长廊里村民围坐议事,孩童在整洁的广场上嬉笑玩耍。这个在2017年获评“全国文明村”且连续两次顺利通过复评的村寨,正以实实在在的发展变迁,深刻诠释着文明村寨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内涵。

“过去住的是木房,走的是泥路,下雨天出门,裤脚沾满泥巴。现在水泥路修到了院门口,砖房住着既踏实又宽敞明亮!”村民杨通勇站在自家三层小楼前,指着门前的硬化路对记者说道。

据凯里市乡村振兴局2024年的公开数据显示,石板村累计整合各级财政资金与帮扶资源达960万元,实施通组路、串户路硬化工程共计12.5公里,实现全村农户“家门口通硬化路”的比例达到100%;完成危旧房改造187户,新建集中安置点2处,配套建设污水处理池3个、标准化垃圾收集点16个,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

“我们每个月都会开展‘文明家庭’的评选活动,村民们都积极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现在我们村不仅环境优美,风气也愈发良好,几乎达到了夜不闭户的程度。”村党支部书记黎鸿介绍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使得村寨从“一时美”转变为“持续美”。

在村东的稻田综合种养基地,村民吴明军蹲在田埂上查看小龙虾的生长情况:“这里是小龙虾基地,你瞧这田水清澈见底,稻苗根部隐藏着不少青红色的小龙虾呢。”他随手翻开一丛稻叶,几只小龙虾受到惊吓后快速摆动尾肢,泛起微微涟漪。

据悉,石板村在2020年成立了宏鑫达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来发展稻渔共生项目,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此外,村集体利用荒山资源开发的50亩黄金梨种植基地,在2023年挂果期的产值达到20万元,收益的20%纳入村公益基金,用于道路维护和困难群众帮扶。

同时,为了持续激发基层自治的活力,不断巩固和提升创建成果,石板村充分利用“凉亭议事”机制,对农村消防、森防、交通安全、环境卫生、庭院美化等重点工作进行宣传,传达党的好政策好声音。并且坚持以季度为周期的“凉亭议事会”,全面收集群众诉求,及时做好政策解释,确保群众的每一个诉求都能得到回应。

在石板村党群服务中心,“全国文明村”复查验收公示文件十分醒目:2017年首评入选,2020年、2023年连续通过复评,成为黔东南州为数不多的连续三届(含首评)保留该荣誉的村寨。

“文明是发展的底色,更是振兴的动力。”站在新建成的文化广场上,黎鸿望向远处正在规划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眼神坚定,“我们将继续发挥‘全国文明村’这块金字招牌的作用,让村寨既有‘颜值’又有‘产值’,使文明之花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长久盛开。”

--> 2025-04-20 凯里市石板村: 1 1 黔东南日报 c292223.html 1 文明村寨建设赋能乡村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