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龙思全 杨育森 刘汉钦
在黔东南,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肇兴侗寨,与侗族群众亲切座谈,传递出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深切关怀。4月15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州级层面“理论宣传二人讲”宣讲组走进镇远县报京侗寨,接地气、互动式的宣讲,让侗族群众听得津津有味。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黔东南考察,第一站就来到了侗寨,这是一件大事喜事,由此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少数民族同胞是格外挂念。”州委宣讲团成员、州委党校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朱枫在宣讲时说道。
黎平县肇兴镇卫生院院长吴沛作为经历者,带着在场的侗族群众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肇兴侗寨考察时的情景。“总书记在鼓楼座谈的时候就说到,民族村寨怎么发展乡村旅游,现在的旅游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乡村旅游如火如荼,民族地区要保留我们自己的特色,在旅游中展现我们自己的风采。”
据了解,黔东南州在组建州委宣讲团的基础上,组建了8个州级层面“理论宣传二人讲”宣讲组,每个组由一名理论专家和一名经历者见证者组成。鼓楼下,理论专家从“小切口”入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经历者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侗寨考察时的一幕幕感人场景、一句句温暖话语,让侗族群众感受到了总书记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深切关怀。
“两位老师的宣讲和互动很接地气,他们讲的我都听得懂。总书记在百忙之中来到侗寨关心我们,我们真的很感动。我是一名银饰技艺传承人,现在我们也在不断尝试开发新的产品,希望通过展示我们报京侗寨的银饰技艺,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报京侗寨。”报京村村民邰小妹听了宣讲后向记者分享道。
两年前,报京村村民邰水兰和爱人选择返乡创业,在帮扶单位的帮扶下,掌握了芦笙制作技艺。为了更好地宣传推广侗寨的芦笙制作技艺,邰水兰用手机记录了她和爱人在芦笙制作工坊的日常,并分享到网络平台,这不仅收获了一批新粉丝,还接到了芦笙制作订单,这让她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听了两位老师的宣讲,我觉得对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强了。接下来我们也很有信心接到更多的芦笙制作订单 ,相信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报京侗寨,被誉为“中国北侗第一寨”,曾经贫困率高达61.11%。如今,当地通过规模化种植小米,成立小米酒加工坊;同时围绕侗族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三月三”传统节日IP效应显著,当地建成芦笙乐器加工坊和刺绣加工坊等,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成为贵州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报京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振兴之路。
“美丽的侗寨,绿水青山好风光,鼓楼下把歌唱,千年的侗歌唱给党唱给党…… ”宣讲快结束的时候,吴沛在现场还唱响了《侗歌声声唱给党》。悠扬的歌声,让在场的侗族群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党的恩情和伟大,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这一刻,侗寨的鼓楼不再只是一座建筑,它成为了连接侗族人民与党的桥梁,承载着侗族人民对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此次“理论宣传二人讲”宣讲活动,不仅让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人心,更为推进报京发展乡村旅游注入了强劲动力。
“接下来,报京乡将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与非遗,全力保留报京最原始的民族语言、特色服饰以及精美刺绣。同时,依托现有资源,大力打造民族民俗体验业态,让游客真切体验原生态的报京之美、北侗之美。”报京乡党委书记姚伦权表示,要立足报京小米种植、报京小米酒加工、芦笙制作等特色产业,持续拓展并发展壮大,坚定不移地走好文化引领的乡村振兴之路。
牢记嘱托 展现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