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姜再久 王贤柳) 眼下,正值春耕大忙时节,踏入剑河县敏洞乡高桂村,层层叠叠的梯田里水光潋滟,村民们头戴草帽、卷着裤腿在水田间穿梭,犁田机的轰鸣与水牯牛的低吟交织,勾勒出春日里最鲜活的劳作图景。
在连片的梯田中央,58岁的王大姐正与身着红马甲的党员志愿者们配合默契,只见他们左手熟练分秧,右手快速扦插,嫩绿的秧苗随着弯腰的节奏在镜面般的水田里整齐列队,原本泛黄的田块渐渐染上层层新绿。“多亏了党员助耕队帮忙,我家需要插2天的秧地田1天就插完了,比往年快了整整一倍!”王大姐直起腰擦拭汗水,望着身后排列整齐的秧苗,眼角的笑纹里盛满了希望。
田埂另一侧,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王沩正蹲在育秧棚里指导村民观察秧苗长势。“大家育秧时要特别注意温湿度控制,现在棚内温度保持在25℃,湿度75%,这样育出的秧苗移栽后返青快、分蘖早。” 他一边观察秧苗长势,一边向村民耐心讲解。
看着田间忙碌的红色身影,高桂村党支部书记姜学仲望满是感慨。“乡党委政府组织得力,乡里的党员干部既当‘田保姆’又当‘助耕员’,帮我们抢农时、忙春耕,真的是太贴心了!”
“为了确保水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我们安排了专业的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一对一的技术指导。同时,组织党员干部成立助耕服务队,主动帮助村里的弱势群众育秧、移栽,全方位保障水稻生产。” 敏洞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杨国娣说道。
近年来,敏洞乡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指引,将党建引领与农技服务深度融合,通过党员助耕服务队下沉一线、农技专家“一对一”指导,构建起“党群同心、技术赋能”的春耕生产体系,既稳住了粮食安全“压舱石”,又激活了乡村振兴“动力源”,走出一条党建引领强农、技术支撑兴农、服务保障富农的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