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路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党校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从战略高度阐明了新时代党校的职责定位,科学回答了做好党校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指明了党校更好发挥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的方向,这一论断在党校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时代,只有全面掌握践行党校初心的内涵要义,方可坚守党校初心,当好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生力军,从而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党校力量、党校智慧和党校方案。
一、牢牢把握“为党”这一根本
“为党”是党校初心的根本所在,回答了党校业为谁兴、功为谁建、言为谁立的时代课题。“党校姓党”是党校与生俱来的特征,是党校办学治校的内在逻辑和外在主线,是党校政治属性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结合,党校初心与“党校姓党”一脉相承,“为党”是检验“姓党”的根本标准,因此必须坚持“为党”这一根本方向。一直以来,党校坚持找准党校工作与党的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都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紧扣党之所需、党之关注,发挥自身作用,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在忠诚服务于党的伟大发展事业中书写了灿烂篇章。只有坚持姓党、为党,才能更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不仅关乎着党校工作的政治方向,也揭示出做好党校工作的基本方法,只有自觉定位、精准定位,才能尽职尽责,发挥党校力量。
二、牢牢把握“育才”这一关键
“为党育才”体现了党校自然属性,彰显了党校独特的育人价值。党校作为一所学校,具有一般学校的自然属性,那就是育才的基础功能。党校作为党的学校,又带有一定的特殊性,特殊性在于为党培育什么样的才。“为党育才”深刻回答了我们党所要解决的三个现实问题,一是究竟谁来为党育才,二是究竟为党育什么样的才,三是究竟怎样育好党所需要的才。
对于谁来为党育才,这关系到培育主体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聚焦党的中心任务,找准党校工作与党的中心任务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紧扣党之所需、发挥自身优势,做到党需要什么样的干部,党校就培养什么样的干部。”这清楚地指明了我们党创办党校的由来与目的,培育的主体应当是党校。党校是为党培育人才的主阵地,承担着为党育才的伟大重任。对于为党育什么样的才,这关系到培育价值导向的问题。党校要培养的是能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敢于斗争、勇于斗争、善于斗争,能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能为实现党的初心和使命而奋斗的党员干部人才。对于怎样育好党所需要的才,这是关系到培育内容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到党校学习,主要任务是学习党的理论、接受党性教育。” 要切实传好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道,授好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之业,解好党员干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所遇之惑。要聚焦主业主课主责,把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优势发挥好,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用党的先进理论教育人、说服人、武装人;以党性教育为核心,强化党纪法规教育,使党员领导干部知敬畏、明底线;积极组织开展专业化能力培训,帮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提能力、解难题。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充分运用研讨式、案例式、体验式、情景模拟式和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以及大数据、互联网、云党建等先进技术,全面打造党内教育培训品牌,提升教学质量效果。同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建立完善全覆盖党员成长各阶段的知识谱系、能力提升体系和动态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牢牢把握“献策”这一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要做好理论研究、对策研究这个探索规律、经世致用的大学问,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等方面推出高质量成果。这也是党校不同于一般学校的独特价值所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表明,“为党献策”的重点在于“献策”。党校必须找准与党的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努力在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动党的事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为党和国家建言献策。一是“为党献策”的出发点在于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完整、准确、清楚地阐释。党校作为党的“发言人”,不仅要深化认识,还要在课堂、报纸、电视及新媒体上,发出党的真理之声,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课堂、深入基层,甚至是“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为党献策”的立足点在于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党校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发祥地”,与时俱进是党校实现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党校开创与发展的源头所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党校飞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只有加快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特别是深化对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才能更好地为党献策。三是“为党献策”的落脚点在于提供决策咨询。党校作为党委和政府决策的重要智库,要着力发挥好“参谋”的重要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之一,也是党校的教学和科研的基本要求。在决策咨询方面,党校不是象牙塔里的纯学术研究,也不是单纯的复述政策,应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真正做到为党分忧、为党解难。党校不能坐而论道,必须坚持科学原则和党性原则,做好理论研究、对策研究这个探索规律、经世致用的大学问,把文章写进党的事业发展实践中,写在群众期盼解决的问题上,真正做到为党立言、为党述学。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校都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发挥过积极作用,始终在理论上保持清醒,在理论研究上积极作为。党校自创立以来,就始终以“党需要研究解决什么重大问题,党校就努力在那些方面建言献策”为根本遵循,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为党提供高质量的对策建议。在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上,各级党校要继续发挥优良传统,谱写为党献策的新篇章。要利用好自身学科、学术和话语优势,积极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始终以高质量的理论研究、学术阐释和对策研究成果为党献策,忠诚践履党校初心。
四、牢牢把握“为党育才、为党献策”这一自觉追求
“为党育才、为党献策”是对党校性质的深刻反映,充分展现了党校“为党而办、因党而兴”的自觉追求。“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其共同关键词在于“为党”,体现了党校本质属性,就是要为党的各项事业而服务、为实现党的初心而不懈奋斗。我们党成立之时,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党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各项事业、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一初心而推进。党校是随着党的发展而开创,党校工作必然也要为实现党的初心而服务。因此,党的初心孕育了党校初心,党校初心服务于党的初心。
我们党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与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密不可分。党校“为党育才、为党献策”既是要实现的目标,又是要推进的路径,深刻体现了党关于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和全面从严治党各个方面的重要要求,对于全党思想的统一,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思想建党方面,党校作为党的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党校“为党育才”的独特功能,切实推进了思想建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这句话在当前和今后都适用,党校要在思想建党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校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训……”延安整风运动后,我们党就经常性地在全党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依托中央党校和各级地方党校实现了全国性、系统化、全覆盖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强化了党员干部思想建设,深化了理论武装,加强了党性修养,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旗帜必须在党校的上空高高飘扬。在理论强党方面,党校树立了实事求是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了党校“为党献策”的重要职能,从各个层面推进了理论强党的建设。理论强党要求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的发展,党校资政工作就是为党委、政府贡献党校方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党校的解决办法;理论强党要求各级党员干部深化对于新理论、新思想和新理念的理解与运用,党校科研工作加强了相关理论的研究与阐释,教学工作提升了“用学术讲政治”的学理分析,形成了党校关于新理论、新思想和新理念的系列研究。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党校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风向标”。如党校严抓教师管理,严把意识形态关,强调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党校严格贯彻党中央“八项规定”,严抓学风学纪,加快学员思想上的自我转变,提升学员的自我要求,推动党校全领域、全方面、全过程的全面从严治党。
五、牢牢把握“从严治校、质量立校”这一保障
从严治校、质量立校是党校初心的坚强保障,是党校安身立命之本。党校不是一般的学校,党校学员也不是一般的学员,党校教师也与普通教师有所区别,因此,必须要有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一直以来,党中央就高度重视党校从严治校工作,在2015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校要坚持把从严治党要求和从严治校方针结合起来”。2019年《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专门设立章节对校风和学风建设做了详细叙述和系统规定。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深刻论述了从严治校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重要地位,也揭示了从严治校与质量立校的辩证统一关系。所以,要从严治校,必须敢抓敢管、严抓严管、常抓常管,才能营造一流的校风和学风,才能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真正发挥“净化器”“大熔炉”“风向标”的作用。此外,要坚持质量立校,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本领的优秀教师队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党校教师必须自己先懂理论、讲党性,率先垂范,不断加强作风、教风建设,提升政治水平、教学科研水平、专业水平,方能传道、授业、解惑。只有从严治校、提高办学质量,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党校环境,才能夯实党校发展基础;只有从严治校、提高办学质量,才能传承好党校的光荣传统、继承好党的宝贵家业。
(作者系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