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跨入“八三”,就收到会武送来的一份大礼——《学践心语》。洋洋大作,40余万字,够我学习。我认真研读还是读出了作者长期从事宣传思想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的“四力”劲头。的确,没有几把刷子,没有高素质、好板式、真功夫是干不出漂亮活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增强“四力”,不仅是提高业务素质的具体要求,实际上蕴含着很高的政治站位。
从研读会武的《学践心语》得知,作者是用心去践行“四力”的。
一、不断提升“脚力”
《尚书·周官》(上古)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好新闻都是“走出来”的,好新闻永远在基层。优秀的思想理论成果,更必须来自扎实的社会生活实践。增强“脚力”贵在走,更贵在走得实、走得远、走得久。去底层感受小人物的心跳和脉搏,去一线倾听来自大地最深处的颤动。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群众中才能发现真问题,只有经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才能得出真知灼见。离基层越近,离新闻越近;离实际越近,离科学就越近。实践和基层是最好的课堂,人民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心中沉淀的情感有多深,笔下的故事就有多丰满。走进基层,是去发现,也是去获得。好的宣传思想理论工作者,好记者,永远在路上。
会武在过去的36年工作时间里,从事过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大量调查研究和新闻采访工作,足迹遍及黔东南州各类机关、乡镇、村寨、企业、学校各行业。先后被州委组织部抽派到中学、乡村、企业和县委挂职,参加州委“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等专班工作,共达10年之久。另外25年,司职于黔东南州委宣传部、黔东南日报社、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长期从事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和研究、报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新闻采编业务管理等工作。在长期走访、调研基础上,撰写了许多涉及各领域的调研报告、新闻报道和理论研究文章,取得了丰厚的理论实践成果,不少文稿获得省、州社科理论界和国家新闻行业奖励。展现了一位宣传思想和新闻战线专业人才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求真务实的作风。
他的“脚力”代表作,如: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焦点——抓好村级财务的清理;民族地区城镇精神文明建设研究;雷公山为证——感悟脚尧精神,等等。
而《民族地区城镇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更是展示其青年时代深厚理论造诣与社会洞察力的精品力作,是其脚力与脑力结合的又一重要智慧结晶。
二、不断提升“眼力”
孟轲《孟子· 尽心上》(战国)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眼力”是观察、发现、辨别的功力。观察要睁开锐眼去洞察火热实践、斗争风云、国家大局、世界大势,新观点、新理论需要在审时度势中得到提炼升华;新闻同样需要发现,即使在欠开发、欠发达地区也可以发现不少新闻;辨别就是要分清何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主题 、何为百姓利益最根本的诉求、何为当下发展最需要的点子。
会武在长期的宣传新闻工作中,通过观察、发现、辨别不断增强定力。他自1986年进入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理论科工作后,每年都要撰文参加省州各类理论研讨会,介绍观察所情,分析症结所在,交流思考所得,提出除弊之法,琢磨兴业之道,不遗余力抛砖引玉、建言献策,引起共鸣。特别是2012年7月担任黔东南日报社总编辑以后,一方面他坚持亲力亲为,经常带队深入各部门、行业和基层一线采访,发现、采写和提炼了大量接地气、有温度、拓视野、展新貌的先进典型、发展举措及其成效;另一方面他倾注了大量精力,潜心探索全媒体时代地方传统主流媒体“四力”提升之道,适时总结地方媒体守正创新成功经验,提出了许多基于自己大量亲身实践的有见解、予启迪、可借鉴的工作建议,获得同行广泛认同。这方面的力作主要有:
现实·病根·出路——对“州情研究”的几点思考;加强和改进干部理论教育工作管见;等等。
三、不断提升“脑力”
孔丘《论语·子张》(春秋)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增强“脑力”,就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强化理论修养,坚持问题导向,以建设性态度观察与思考,增强发展正能量。多想必多学,多学方能深思,思考越深,思路越清。
通过阅读书稿,看得出来会武是一位勤学善思者。三十多年中,他不论在州委机关工作,还是在其他岗位工作;不论是从事宣传思想理论和党委中心工作,还是从事乡村、企业经营管理和新闻采编业务工作,都能针对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工作性质、特点、任务和目标要求,积极调查研究,分析解剖麻雀,探索发展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视野开阔,思路清晰,作风扎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贵州省第一个“吃螃蟹”的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短短两年多工作时间里,尽管龄近退休,仍始终保持高昂的激情,不遗余力探索、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为州融媒体中心的改革创新殚精竭虑、摇旗呐喊,提出许多思考建议,从中可见其强烈的事业心和可贵的担当精神。如以下论文:
历史警钟 时代号角——浅析毛泽东关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思想;一个关于中国当前时局与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体会;等等。
四、不断提升“笔力”
苏轼《和董传留别》(北宋)曰:“腹有诗书气自华。”“笔力”的本质是文风。在会武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中,可看到:结论和概念较少,事实和分析较多;空话说教较少,真情实感较多;抽象道理较少,鲜活事例较多。在新媒体时代以多种呈现方式,多方位满足受众需求。
2014至2016年,会武在《黔东南日报》组织开辟《黔东南故事》专栏,持续3年刊发反映黔东南人文故事和风情的系列稿件,并于2016年度参与编审出版《黔东南故事》文集30余万字;2017年,他作为执行主编,牵头策划、参与撰写和编审出版了庆祝建州60周年系列丛书、黔东南日报社庆祝建州60周年优秀新闻作品集——《辉煌六十年·大美黔东南——我们的记忆》,共60余万字;2018年又根据黔东南州委安排部署策划主编《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黔东南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画册》;2016至2018年连续五次策划组织实施全州骨干通讯员新闻写作实战培训,主编系列《优秀新闻作品集》四部。
与此同时,他还撰写了许多饱含真情实感的专题学习体会和纪行文章,可谓“心中所念,笔端可见”。这类稿子主要有:
把握高度 体现深度 拓展广度——努力提升地方党报的整体形象和影响力;在重大考验中彰显党媒担当;等等。
此外,他还特别注意对年轻同志的培养,通过采取“以老带新、以强带弱、集团式作战”等方式,聚力黔东南日报社采编人才的梯队建设,仅仅四、五年时间便迅速解决了该社业务人才断档问题;还经常承担各类、各行业和部门的干部培训任务,为黔东南州各部门和各县(市)通讯员队伍的成长作出了积极贡献。集子中这方面的代表作有:
新闻评论写作要领的把握与感悟;以实战效果检验培训成果——全州新闻通讯员培训镇远站作品分析。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光阴荏苒,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年轻宣传思想新闻工作者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忠诚。我在上述点及的文章,仅是侧重从作者践行“四力”的角度,对有关作品价值的思考和解读,而非作者所有作品展示,请谅。
□ 周崇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