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路路
在黔东南的青山绿水间,有一位用音符书写民族情怀、以旋律传递文化自信的“民族歌者”——孙红莺。作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馆研究馆员、省管专家,她扎根乡土二十余载,将优秀民族文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用600余首原创歌曲架起民族团结的桥梁,谱写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孙红莺,笔名玉镯儿,1975年生于贵州丹寨县的水族家庭。自幼热爱音乐与文学的她,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归故土,投身群众文化工作。从丹寨县文化馆馆长到黔东南州文化馆研究馆员,她始终以“记录时代、传承文化”为己任,孙红莺的创作生涯中,始终将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的主题之一。她将传统的民间音乐、非遗技艺、多姿多彩的民族节日都融入歌词创作;以水族马尾绣、苗族蜡染、侗族琵琶歌等非遗项目为元素创作流行歌曲;让年轻人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她的作品既有对家乡风光的赞美,如《家乡的味道》获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奖,也有对民族文化的深情呼唤。2024年央视春晚上,她作词的《上春山》以黔东南传统登高习俗为灵感,融入25首古典诗词,成为年度现象级歌曲;2025年新作《登高》再度亮相春晚,以民族风情与新春祝福的融合引发全国共鸣。
“音乐是连接人心的桥梁,更是传承文化的钥匙。”孙红莺将侗族大歌的空灵、苗族飞歌的高亢、水族马尾绣的细腻等非遗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创新结合,创作出《谷雨天》《快快来》等作品。例如《谷雨天》这首歌,孙红莺回忆道:“我从苗歌‘蒙达哟’里找到了灵感,和张超一起精心打磨,重新谱曲,还加入了侗族大歌元素。用普通话和侗语演唱,就是想让更多人既能感受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又能毫无阻碍地传唱,让民族文化传得更远。”
她还将民族团结主题融入创作,以《永远是一家》《祝福歌》等歌曲登上央视元宵晚会,用“民族+流行”的跨界表达,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2024年,她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成为贵州文艺界的标杆。
“走出大山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孙红莺常年深入山区,为留守儿童创作《少年有志》《因为有光》等百余首公益歌曲,用音乐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其中,《少年有志》入选全国少工委“六一”云队课,《因为有光》成为全民阅读大会乡村推广主题曲。
为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孙红莺走进丹寨扬武民族小学担任兴趣班教师,将民歌民乐融入课堂,让民歌民乐成为青少年学习民族文化的窗口。学生杨秀敏说:“唱着家乡的歌去比赛,我才知道,我们的文化有多骄傲!”
从业以来,孙红莺作品累计播放量超百亿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数十次,包括“全国优秀战‘疫’歌曲”“建党百年百首优秀原创歌曲”等。个人荣誉亦熠熠生辉:贵州省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省管专家、“甲秀人才”等称号,2025年再添“全国三八红旗手”殊荣。
面对未来,她目光坚定:“我将继续用歌曲记录时代,让世界听见贵州的天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孙红莺的故事,是一个人才在文艺领域深耕细作、追求卓越的典范。她用自己的文字谱就了一曲曲动人的音乐华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才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 “人才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向孙红莺这样的优秀人才致敬,期待她在未来的创作道路上继续绽放光彩,为贵州乃至全国的文艺事业带来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