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
编者按:
4月25日,《学习时报》刊发省政协副主席、州委书记李建的署名文章《黔东南:让非遗浸润万家烟火绽放时代芳华》,本报今日予以转载。
因“村超”“村BA”火爆出圈的黔东南,在2025年3月的春风里,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黎平肇兴侗寨,观看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表演,察看村寨风貌和侗族文化展示中心,深入侗乡织、染、绣特色产业基地,指出“吊脚楼、古寨、非遗乐器、侗族大歌、蜡染工艺,这些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黔东南各民族群众正用创新之手,将祖辈的智慧结晶化作滋润现代生活的甘泉,让黔东南非遗以蓬勃之姿走进新时代,浸润万家烟火、绽放时代芳华。
非遗宝库:百花争艳、繁星璀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片被自然与人文双重眷顾的土地。境内44个民族共荣共生,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被誉为“文化之州”“歌舞之州”“百节之乡”。在这片民族文化的沃土上,延续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脉络,打造了全国16个之一、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多彩贵州”的一张亮丽名片。
“锦绣黔东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全州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项3处,国家级非遗56项78处,位居全国同级地州市前列;省级非遗258项361处,居全省首位。走进雷山西江苗寨,银饰叮咚与芦笙共鸣;踏入肇兴侗寨,鼓楼巍峨与侗戏悠扬交织。黔东南非遗如璀璨星辰,点亮了民族文化的天空。
“传统的也是时尚的”。在榕江“村超”球场,身着蜡染球衣的球员将侗族图腾射入时代的球门;在台江“村BA”篮球赛中场秀,苗族少女的银饰叮当作响,古老旋律与电子音浪共舞;在丹寨宁航蜡染工坊,“85后”设计师让蜡染展翅重生,“涅槃”时装秀点亮中国国际时装周;随着《哪吒之魔童闹海》席卷全球,侗族大歌以优美的旋律征服了无数观众的耳朵,潜藏在大山秘境的黔东南非遗向世界展示了其独特魅力。从球场到秀场,从工坊到T台,从乡间到影院,黔东南非遗正以惊艳自信的姿态,掀起一股国潮热浪。
系统保护:守根护脉、留住乡愁
保护非遗,不仅是守护技艺,更是留住民族的根与魂。
当工业化流水线吞噬手作温度,当电子屏幕取代口耳相传,那些蛰伏在民间的文化星火正悄然黯淡,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面临消亡危机。非遗保护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非遗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黔东南构建了非遗存续的立体生态。
我们始终注重加强制度建设,持续完善非遗保护法规体系和政策措施,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2008年颁布《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2017年出台《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2016—2030)》,即将出台《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我们注重加强整体保护,早在2015年就将挖掘、抢救、保护、传承和创新非遗同步推进,近三年投入1.5亿元用于非遗项目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对472个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开展非遗资源普查,整理出版40余部非遗系列丛书,实施非遗数字化记录工程,让千年文脉永续绵延。全州累计完成38个非遗项目抢救性记录工作,打造各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70处。
活态传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非遗源自生活,只有扎根人民,才能生生不息。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非遗传承的核心是人。我们出台《黔东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非遗传承人保护体系,确保了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国家级非遗“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吴水根,为打破“独技难传”困境,创立苗族银饰产学研基地,构建“大师工作室+村寨工坊”传承体系,带动本村300余名群众通过银饰加工奔向致富道路。作品《银冠》《龙船“一帆风顺”》《丝路苗韵》等登陆巴黎国际非遗展、米兰设计周,让千年苗银在淬火重生中闪耀世界舞台。
在黔东南,传承非遗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民的大合唱。台江苗族姊妹节上,“万人唱响翁你河”以传统对唱方式呈现苗族飞歌,有两鬓斑白的歌师,还有充满朝气的孩童,老少传承的画面令全网动容;贵州“村T”舞台,70岁的苗族爷爷用农具扛起5岁孙女亮相时装周,小女孩身着苗绣盛装,针脚里缝着外婆的牵挂,让无数观众破防。这些动人场景充分揭示非遗传承的魅力——深藏于人民群众中对文化的骨血之爱。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我们大力推动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传承发展和创新实践活动,让非遗走进群众中,让更多人触摸文化的温度,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我们创新“非遗+”模式,“非遗+传统村落”将42个传统村落100余项非遗串珠成链,促进活态传承;“非遗+体育赛事”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新载体,“村超”、“村BA”、民族融合“大舞台”,演出超过260个非遗节目……
目前,全州共评定国家级传承人65名、省级传承人170名,累计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642名;培育侗族大歌等民间演艺队伍100多支,带动6000多名民间艺人接力传承。全州1949项非遗瑰宝,在一批又一批传承人和广大群众的接力传承呵护中,如繁星缀满夜空。
开发利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不仅是文化瑰宝,也具有巨大经济潜力。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在肇兴侗寨考察时叮嘱我们“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我们强化数字赋能,搭建非遗电商平台,建设非遗工坊,开办非遗集市,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在“非遗工坊+村集体+电商”模式的助力下,2024年全州139个非遗工坊产值超过4.5亿元,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实现了“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的增收梦。《苗绣助力就业减贫——贵州省施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案例》等2个项目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非遗集市涵盖刺绣、蜡染、银饰等近10类6000余种非遗手工制品,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更是文化交流的平台。
我们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将非遗技艺和现代化技术相结合,以刺绣、银饰、蜡染、竹编等为代表的民族工艺品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台江、榕江当地非遗工坊融入“村BA”“村超”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村宝宝”“村超牛”等文创产品,销售超过2000万元,带火了“超经济”。全州建成非遗文创孵化基地17个、非遗生活馆237个,开发可穿着、可食用、可体验文创产品500余种,研发非遗衍生产品5000余件,黔东南非遗正从博物馆的柜台走入百姓灶台、世界舞台。
我们大力发展非遗旅游,创新打造“非遗+”生态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群众体育赛事相结合,并打造成旅游产品,实现文旅体的深度融合,让游客流连忘返。2024年,全州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0.47%,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1.51%。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黔东南旅游最亮丽的名片,黔东南正在成为无数游客向往的“打卡地”。
在丹寨卡拉银匠村,一站式就能体验银饰、蜡染、古法造纸、刺绣、鸟笼等非遗项目制作技艺,成为研学体验、观光旅游的胜地。已举办了3届的丹寨非遗周,充分展演展示了民族盛装、非遗绝技,打造了全国非遗旅游的重要平台。近年来,丹寨卡拉银匠村、丹寨非遗周累计吸引游客超过15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48亿元,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机。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台江苗绣亮相2024春夏米兰时装周,小黄侗寨小歌手表演侗族大歌唱响“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黎平侗族大歌闪耀莫斯科阿卡贝拉国际音乐节。苗绣闯世界,侗歌出国门,黔东南民族文化瑰宝成为全球艺术新宠。
非遗的春天,不在博物馆恒温的展柜里,而在千家万户升腾的烟火中。这或许就是非遗传承的真谛——在坚守文化根脉中拥抱时代,在滋养千家万户时照亮未来。黔东南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奋力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新的时代芳华。
来黔东南寻找“诗和远方”,与非遗来一场美丽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