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4月27日

商标营销需守真

○ 许海龙

“买了‘去屑三分钟奇迹洗发水’,用后发现去屑效果一般,根本没有奇迹可言。找商家理论,对方说这款洗发水就叫‘去屑三分钟奇迹’。”这是北京市民刘爽前不久的一次网购经历。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这类玩弄“文字游戏”的商标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山里来的土”鸡蛋、“0添加西”梅等,引号内文字并非商品特质,而是名称,且不少商品实际情况与消费者理解大相径庭。这些充满迷惑性的商标,正悄然成为消费市场的“文字陷阱”。(4月24日《法治日报》)

商家精心设计这类商标,本质是利用消费者对商品信息的快速读取习惯与心理预期。在快节奏的消费时代,人们往往难以逐字逐句研读商品详情,看到“去屑”“0添加”“土”等字眼,便会下意识将其与良好功效、天然品质等概念关联。商家正是精准捕捉到这种心理,将营销话术包装成商标,以看似合规的方式,在模糊的语义边界中游走,实现对消费者的误导。这种行为看似“聪明”,实则是对商业诚信的背弃。

对消费者而言,被这类商标误导而购买商品,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可能因对商品的错误认知,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不良后果。比如,消费者因“零蔗糖”而大量食用冰激凌,却忽视其可能含有的其他高热量成分;因“120W”功率而购买充电器,却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充电速度远不及预期。这种信息的不对等,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商标本应是企业品质与信誉的象征,是消费者识别商品来源与特点的重要标识。如今,一些商家却将其异化为营销的“障眼法”,这无疑是对商标本质意义的背离。市场的良性运转,需要企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摒弃这种投机取巧的营销手段,回归到产品品质与服务提升的正道上来。唯有以真实的品质赢得消费者信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长远发展。而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在购物时仔细甄别,不被表面的文字游戏所迷惑,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消费环境。

--> 2025-04-27 1 1 黔东南日报 c293007.html 1 商标营销需守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