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予涵
4月26日,香洲区翠香街道举办“拾光聚爱·善行致远”——“家门口的公益”十载回顾暨第十一届启动会。记者获悉,10年来,“公益翠香·慈善基金”累计募集善款超千万元,持续打造了一批“金牌”社区公益项目,累计惠及群众超74万人次。(4月27日《珠海特区报》)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水平的高低,既关乎和谐社会,又关乎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然而,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居民需求多样化、社区资金有限及居民参与不足等困境。如何动员社会资源参与社区治理,开展公益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成为社区需要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香洲区翠香街道设立的“家门口的公益”,立足于社区,围绕残障人士、高龄长者、儿童青少年、困难家庭等群体,将社区实际需求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转化成小微公益项目,通过筹集善款,搭建起多方参与和资源整合的平台,实现了社区需求、公益项目和社会资源有效匹配,真正实现“公益零距离”。笔者以为,此举做法甚好,值得借鉴。
“家门口的公益”,本质上说就是“微公益”,倡导的是身边公益、人人可为的理念。点点滴滴的捐赠,看上去或不起眼,但人人能够参与,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微公益”活动当中,公益的力量就会不断壮大。这样的做法,既激发了社会各界和普通市民的公益热情,也增强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责任感,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同时,积少成多的善款,能够解决许多社区因资金不足而无法实施的公益项目,为基层治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从而推动社区公益事业发展。
“家门口的公益”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资源支持,破解了许多社区治理难题和瓶颈问题,不仅是基层治理的一种创新,更是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生动实践。当然,实施好这一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拓宽资金筹集渠道,规范项目管理,提高社区公益基金的运作效率和透明度,构建起更加和谐美好的社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