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爱民
同程旅行报告显示,北上广深以及成都、重庆、昆明等国内传统旅游热门目的地,今年“五一”热度仍然居高不下。但另一边,也有越来越多人选择“逃离”热门。在小红书平台,记者搜索发现,“五一反向出游”成为焦点需求,相关话题已有约3000万次浏览。所谓“反向”,指的是避开一线城市以及最热门的旅游景点,转而选择小众甚至非典型的目的地。(4月29日《北京晚报》)
反向出游的兴起,本质是消费理性与生态意识的觉醒。这种“用脚投票”的智慧,既是对过度商业化的主动规避,更折射出Z世代对旅游本质的重新定义——从打卡式观光转向在地化体验。
反向出游为县域经济打开一扇窗。在浙江安吉,竹海深处的民宿集群带动全县旅游收入增长36%;四川都江堰的青城后山,茶马古道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停留时间延长至3天。这种“流量下沉”不仅激活了地方特色产业,更催生新的经济业态。国艺中联打造的河北高邑“凤凰不夜城”,用数字科技重现汉代市井文化,单日接待游客量突破5万,证明小城完全能承载文旅创新的想象空间。
这场自下而上的旅游革命,正在重塑行业生态。一方面,反向游倒逼传统景区转型升级,推动黄山、故宫等名胜通过预约制、夜游产品优化体验;另一方面,小城文旅的异军突起,促使地方政府加速基础设施补短板。贵州荔波机场新增5条航线,甘肃敦煌开通“丝路研学专列”,都在回应着市场的新需求。这种双向奔赴,恰是中国旅游产业从粗放增长转向精细化运营的生动写照。
当大理古城恢复宁静,平遥县衙重现古韵,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旅游模式的迭代,更是现代人对诗意栖居的追寻。反向出游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对发展的超越,它让每个地方都能找到独特的价值坐标,让每次出行都能收获真正的身心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