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煜明
古话道:“民生在勤,勤而不匮。”而在现今社会中,有一些人不理解劳动,也不愿意参加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那么忙,劳动太占时间。”有的说:“科技发展得那么快,劳动的事,可以交给人工智能。” 还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花点钱找人干就好了!” 现在社会真的不需要劳动了吗?
劳动是个体实现生命价值的必由之路。从“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到“晨兴理荒秽”的农人,人类文明史始终镌刻着劳动创造幸福的密码。高尔基曾言:“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这一论断在袁隆平院士身上得到了生动诠释。他扎根稻田六十余年,在烈日与寒冬中观察并培育出杂交水稻,解决了亿万人的温饱。在考古现场,考古学家戴着口罩和手套,手持小刷子,屏气凝神地清理着土层。每一次细微的刷动都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哪怕只是发现一枚小小的陶片,他们的眼中都会闪烁出兴奋的光芒。他们让古老文明重见天日,这正是劳动赋予个体独特价值的生动写照。劳动并非简单的体力消耗,而是通过创造性实践将个人与更广阔的世界相连,让人类得以生息繁衍,让价值得以体现。这种价值实现,是任何物质补偿或技术替代都无法企及的。
劳动不仅是个体实现生命价值的途径,更是推动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马克思指出,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这一真理在工业革命后的世界中得到了反复验证。从古至今,人们在劳动中获得报酬,社会在劳动中发展进步。现在的科技、文化、经济的高度发展,同样不能离开劳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工人们将原材料转化为产品;高科技行业里,工程师的脑力劳动推动算法迭代与技术革新;教育领域中,教师通过知识传递与情感投入塑造未来。虽然人工智能不断革新生产方式,但是仍不能缺少劳动的辅助,只是这些劳动已经从体力劳动过渡到了脑力劳动。数据显示,全球80%的GDP增长仍源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这印证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劳动始终是驱动经济发展的“永动机”。那些妄图用金钱替代劳动的想法,本质上是对价值创造规律的误读。
劳动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论社会的发展有多快,就业都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就业就是劳动的代表。只有各层次不停地工作,社会经济才会不断提升,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向更高方向发展。
在人工智能重塑生产方式的今天,重新审视劳动价值方能真正领悟:劳动不是需要摆脱的负担,而是通向幸福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永恒阶梯。劳动是一件美好的事,它是枝头初绽的繁花,带着破土而出的蓬勃朝气,用斑斓色彩晕染大地,让每一寸荒芜都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