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兴燕
深夏的夜来得格外迟。我站在窗前,望着街灯一盏接一盏亮起,像是黑夜中绽放的金色花朵。忽然想起幼时在乡下,每当夜幕降临,祖母总会准时点亮那盏铜制的煤油灯。灯芯燃烧时发出细微的“噼啪”声,橘黄色的火苗在玻璃罩里轻轻摇曳,将她的身影投在斑驳的土墙上,晃动着,放大着,成为我记忆中最温暖的剪影。
人生路上,我们都需要一盏心灵的航灯。它或许微弱,却能在迷茫时指明方向;或许朴素,却能在黑暗中温暖心房。记得大学时的一个雨夜,我从图书馆出来,发现整座校园都浸在浓稠的黑暗里。暴雨冲垮了电路,连路灯都熄灭了。我站在屋檐下踌躇不前,忽然看见宿舍楼窗口亮起星星点点的烛光。那是同学们自发的举动,一扇扇亮起的窗户连成了一条光的河流,指引着每个夜归的学子。这让我明白,最动人的光明往往来自平凡的守望。
有时,心灵的航灯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点亮。去年冬天,我在医院遇见一位特殊的病人。他双目失明,却每天坚持用盲文写日记。午后阳光穿过窗帘,落在他银白的发梢上,他枯瘦的手指在凸起的圆点间缓缓移动,嘴角含着恬静的微笑。“看得见的时候,总在追逐远方的风景,”他曾这样对我说,“现在看不见了,反而发现心里有盏永不熄灭的灯。”那一刻,窗外的梧桐树正落下最后一片叶子,而我在他空茫的眼神里,看见了比阳光更明亮的智慧。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忘记停下来点亮自己的心灯。每天清晨,小区门口卖煎饼的大叔总是第一个支起摊位。寒来暑往,他那盏用易拉罐改制的防风灯从未缺席过黎明。有次我问他为何如此坚持,他正在摊开的煎饼上撒着葱花:“这灯啊,亮着亮着,天就亮了。”朴实话语里藏着最深的哲理——光明不是等来的,而是用坚持点燃的。就像他手下渐渐金黄的煎饼,生命的美好往往就在这点滴的坚守中酝酿。
最珍贵的航灯,往往来自最平凡的角落。巷口修车铺的老张,总在雨天为路人准备免费的雨伞;学校门口的保安大叔,十年如一日地帮孩子们系好松开的鞋带;凌晨扫街的清洁工,会细心地把被风吹落的鸟巢放回树梢。这些微小的善意,就像黑夜中的萤火,虽然微弱,却能让整个世界变得温柔起来。
此刻,我书桌上的台灯正将暖黄的光晕投在稿纸上。忽然想起小时候祖母说的话:“灯要常常拨,心要时时亮。”是啊,心灵的航灯需要不断添油拨芯,才能在人生的长夜里永葆光明。无论是儿时那盏煤油灯,还是陌生人递来的火炬,抑或是内心深处不灭的信念,都是生命中最珍贵的馈赠。
当我们将自己的心灯点亮,不知不觉间,也成为了别人黑暗中的光亮。就像此刻,或许正有人借着这些文字的光芒,找到了前行的勇气。而所有真正照亮过心灵的灯光,从来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熄灭——它们会在记忆的星空中永恒闪烁,成为指引我们穿越迷雾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