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重新
前几天,接过同仁余天英的新书《锦绣黔东南》,我顿感书香扑鼻,其字如玑珠、其美抵心田,许久未有爱不释手的读书冲劲一跃而来,一气呵成读完所有篇章才依依念念合上书本。
《锦绣黔东南》一书,是黔东南州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编写的第一本社会科学普及读物,由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中国摄影学会会员、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黔东南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黔东南州苗学会会员余天英撰写而成。余天英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地方党媒记者,她的新闻图片和作品登上过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贵州日报》等中央媒体和省级媒体,而她的个人造诣和爱好却广泛涉猎除记者本行之外的民族文学、田间美学、民间艺术等大观畴田。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能孜孜不倦地耕耘其爱好兴趣,并且有恒心、能付出、出佳绩,实属不易,尤为可贵。在此,为余天英在诸多方面取得的成果和《锦绣黔东南》一书面见读者送上敬意和祝贺。谨此拙笔一二礼赞之,期许与读者分享一本行进在苗乡侗寨、书写家园而发现美、呵护美的好书。
其一,善用记者的独特视觉,敏锐发现锦绣黔东南的“美”。黔东南的美,美在自然、山水、人文、技艺、歌舞、美食、生态、建筑,等等,乃至每一片绿叶、每一声鸟鸣、每一个笑容、每一帧画面,这方家园乃是名副其实的锦绣黔东南“大观园”。《锦绣黔东南》作为一本社会科学普及读物,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要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黔东南、爱上黔东南,更好激发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为一名党媒记者,黔东南这片脚下的土地是践行新闻“四力”的责任田、试验地,记者的笔头、镜头反复触及可亲可爱可感可及的家园,并镌刻下时代长卷的符号和印记。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所说的那样:“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锦绣黔东南》一书难能可贵的内核在于真实、全面、客观、朴实、无雕琢地发现了黔东南的“美”,以及一切“美的东西”。譬如,读罢“民族歌舞”篇章,留在我的脑海里的是:黔东南的歌如天籁的民族之音,集跨越千年的天籁之音、穿越时空的山野之音、琴弦上的千年传承于一体,如此把侗族大歌、苗族飞歌、侗族琵琶歌讲述得空灵婉转。黔东南的舞如曼妙的旋律,翻阅民族文化的瑰宝与集体精神的颂歌、民族艺术的瑰宝与生态文化的传承、古老与现代交织的民族文化符号,传神般临摹了多耶舞、锦鸡舞、芦笙舞的时代舞步。翻开“民俗节日”篇章,黔东南的节日如满天星河,苗年、侗年、龙舟节、姊妹节、牯藏节、萨玛节、吃新节等恰如银河泻花、熠熠生辉,处处呈现出寨邻族亲与四海宾朋忘我般载歌载舞、祈福同乐的幸福模样。
其二,扛起记者的职业担当,珍视呵护锦绣黔东南的“美”。如何保护和传承发展锦绣家园这片土地上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大课题,也是《锦绣黔东南》一书应有的题中之义。在当下一个被描述为“人人都是记者”的全媒体时代,十分有必要自我求证一下,记者是什么?记者的职业担当又是什么?毋庸置疑,记者以实际行动亮出自己的“身份”,记者仍然是时代的见证者、记录者和瞭望者。无数成功的新闻实践也在证明着,记者是永远追逐真相和美好的使者。相比较而言,读完这本书前面的“多元文化”“民族歌舞”“非遗技艺”“民俗节日”“苗乡侗寨”“民族建筑工艺”“特色产业”等7个发现“美”的篇章,我更喜欢最后一个“民族文化展望”篇章,这本书不仅仅在于发现“美”、挖掘“美”、展示“美”, 更在于升华“美”。可以说,从“乱花渐欲迷人眼”里发现了“美”,而又不迷失在锦绣的色彩斑斓里,做到了“乱云飞渡仍从容”,这就极大彰显出撰著者作为一名记者的责任担当与时代使命。《锦绣黔东南》这本书“跳出”黔东南的“美”,审视黔东南民族文化在社会中的影响、在国际上的高度,剖析民族文化在传承上面临的新挑战,提出了民族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主动融入现代教育体系、挖掘与利用、创新与发展等紧扣时代脉搏的掷地声音。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发展型课题研究的闭环管理之道。同样,如何重视保护发展、活态传承黔东南的“美”,这本书中给出的立场、观点、方法和路径,值得我们大家用心思考、认可、推崇和实践。
当前,贵州全省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贵州提出“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在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建设上走前列、作示范”,这无疑给予了黔东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新风采的无限可能。
《锦绣黔东南》一书值得分享和收藏,因为这份来自锦绣黔东南的独特魅力与无限可能给出了重份量的智慧、力量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