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5月07日

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开创黔东南“三农”工作现代化新局面

□ 蔡伊思锐 李月莹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指以劳动者素质提升、劳动对象优化、劳动手段革新为驱动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具体包括三大技术支柱:生物技术创新、化学技术升级、农机与数字技术融合。

一、强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具体而言,此进程涵盖了设立专项农业科技攻关项目,旨在支持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等核心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这些领域往往面临“卡脖子”难题。同时,构建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旨在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向“田间地头”的有效转移。自2024年起,本州积极实施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通过促进7家本土企业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南大学等高等学府的合作,成功引进41项科技成果。此合作框架下,双方联合申报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实现了100%的立项成功率,彰显了合作的深度和成效。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建立,依托于基层农技服务站点,实现了对农作物生长情况的动态监测,为春耕生产提供了精确的技术指导方案。例如,针对油菜、马铃薯等主要作物,推广了“无人机飞防+一促四防”的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显著提升了作物产量与质量,还体现了现代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岑巩县的智慧农业云平台与剑河县的“无人农场”智慧农业实践,通过云端管理与远程操作,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的机械化与智能化覆盖,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与智能化水平。此外,本州还引入了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共建“黔东南州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自2024年4月正式运营以来,该基地已征集技术需求30项,助力企业成功申报项目3项,并推动2家企业向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迈进。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同济大学等高等学府及科研院所的紧密协作,引进科技人才46名,共同申报并成功获得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7项,资助金额总计2020万元,立项数量与资金额度均位居全省领先地位。通过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并推动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不仅显著增强了地方产业的竞争力,还促进了传统农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的转型升级。区域性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落地应用,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有力推动了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增长,为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方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在数字技术、生态农业等领域的应用能力。黔东南州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践中,创新性地运用了“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与“苗侗就业通”等数字化服务平台,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州级层面的“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共同体”。这一共同体框架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帮扶团队在台江县设立了农业专家工作站,精准对接“2+2+1”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支持,并成功举办了针对返乡入乡创业人员(以蓝莓产业为主导)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该培训项目于2025年1月圆满结束。在省级科技特派员的助力下,2024年度黔东南州累计完成了7339次技术咨询,组织了9412人次的技术培训活动,直接帮扶了1442户农户,并成功培养了442名技术能手或致富带头人。以黎平县为例,该县投入衔接资金206.5万元,精心策划并实施了7期新媒体电商培训,成功转化593名学员为电商领域的佼佼者。同时,黎平县还投入142.8万元衔接资金,针对脱贫户及三类户开展了种养殖业技能培训,惠及3400名学员。

此外,黔东南州积极探索并完善了“农民合作社+企业+科研机构”的协同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通过这一系列系统化的技能培训与知识更新举措,黔东南州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在现代农业技术、经营管理及市场化运作等方面,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智能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仅优化了农业劳动力结构,还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支撑,从而有力推动了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布局

通过产业兴县,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县域支柱产业,吸引人口就近就业,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引导城市资本、技术下乡,激活农村资源价值。如2024年,投资1.2亿元建设的三穗县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鸭产业综合产值实现14亿元以上。剑河县通过林业碳汇试点,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024年签发林业碳票减排量22703.99吨,预计交易价值200万元以上。雷山县布局茶产业涉及8个乡镇和132个村庄,农户达1.7万户,发力发展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开发茶旅结合,同时鱼酱酸生产与海底捞签订批量订单采购合作。榕江县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建设粤黔协作新媒体电商智慧物流园,项目总投资5600万元,通过“村超”品牌和新媒体加持,推动“精品果蔬·两茶一药”市场化、品牌化发展。黎平县以“两茶一药一畜”为主导产业,2024年新增茶叶1282亩、油茶2470亩、中药材5443亩,新增养牛8241头、养羊4112只,茶叶产值约16.2亿元,通过“小牛超市”模式,为农户提供优质牛犊,带动670多户农户增收。合作社销售额达1500多万元,并在广东开设了8家酸汤牛肉门店,进一步拓宽了市场。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与资源配置,促进县域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高端化,增强县域经济的内生动力。同时,以城镇化建设为依托,推动人口、产业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集聚,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这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还能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四、构建全链条质量安全体系

在农业生产、加工直至储运的全链条中,黔东南州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与全程可追溯制度,并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对农残超标、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实施严厉惩处。凯里市作为先行示范,通过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并将“两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作为核心手段,成功构建了一套从田间地头直抵餐桌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于2024年度内累计完成了14个“二品一标”农产品的认定工作。借助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凯里市实现了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关键环节的全流程监控,确保了产品质量的安全性与可追溯性。台江县则聚焦于品牌效应与监管重点的双重提升,创新性地建立了市场主体数字化监管系统,并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工业产品质量提升等专项整治行动,有效提升了市场监管效能。雷山县则着重强化生态农业与质量认证体系,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采取“检测+追溯+合格证”的综合管理模式,通过定期抽检,确保农产品质量的持续稳定与安全可靠。从江县则在推动农业产业化与质量提升方面下足功夫,不仅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还建立了覆盖全县的质量安全监测网络,为农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黎平县则在优化服务与强化质量安全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质量可控。例如,黎平县通过建立茶叶精深加工示范园和现代高效农业(茶叶标准化加工)项目,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进一步强化了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应用效果。黔东南州通过在生产、加工、流通到消费各环节实施系统化监管与技术赋能,成功实现了农产品的全程可追溯与风险防控。这一体系的建立,不仅显著提升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还有效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消费者的信任度,为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也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 (作者单位: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

--> 2025-05-07 1 1 黔东南日报 c293985.html 1 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开创黔东南“三农”工作现代化新局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