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5月07日

平庄镇:

雏鸭“啄”开幸福门 产业“造血”助振兴

本报讯 (通讯员 朱胜攀 吴念 杨琳) 近日,在岑巩县平庄镇路溪河村的生态养殖基地里,2000余只毛茸茸的雏鸭正惬意地在池塘中嬉戏。养殖户邓绍华手持扫帚仔细清扫着圈舍,目光不时落在鸭群上,看到鸭子们活泼健康的模样,他露出满意的笑容。

今年50岁的邓绍华曾是一名外出务工人员,多年来在浙江的工厂务工。然而,近年来受经济环境影响,工厂效益下滑,他的月均工作时长从28天锐减至10天左右。一次偶然的机会,村支书向他介绍了家乡的创业扶持政策:政府为养鸭户提供每只20元的补贴,还有技术员全程提供养殖指导,鼓励养殖户自主经营。这让邓绍华看到了回家乡发展的希望,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毅然拿出多年的务工积蓄,首批购入1000只鸭苗,开启了他的养鸭创业之路。

“平庄镇在平庄村、路溪河村重点打造了养鸭示范点,通过发挥 ‘标杆效应’,带动全镇养鸭产业滚动发展。目前,今年2.5万羽的养殖目标已完成92%,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工作人员吴展蔚介绍。

平庄镇的产业振兴之路不同于传统的“保姆式”扶贫,而是充满了“闯市场”的勇气和魄力。政府不直接包揽销路,也不统一建设养殖场地,而是创新推出了“四两拨千斤”的激励机制。每只20元的补贴精准落实到养殖户手中,如同“及时雨”般为他们减轻了初期投入的压力。同时,农业技术员化身“流动课堂”,深入全镇6个行政村,为养殖户开展全方位的生态养殖培训,传授科学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这种“给政策而不依赖,送技术而不造温床”的发展模式,促使群众在市场的浪潮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努力练就应对市场挑战的“真本领”。

“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产业模式,正不断激发着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邓绍华给笔者算了一笔清晰的经济账:扣除政府补贴后,每只鸭子的自费成本约15元。按当前市场价每公斤16元计算,待鸭子出栏后,每只鸭子的净利润可达20元左右。

从曾经的“东南飞”外出务工,到如今的“凤还巢”返乡创业;从过去的“等靠要”思想,转变为现在的“闯干拼”精神。目前,平庄镇已有23名外出务工人员像邓绍华一样回到家乡,投身到养鸭产业中。

--> 2025-05-07 平庄镇: 1 1 黔东南日报 c293999.html 1 雏鸭“啄”开幸福门 产业“造血”助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