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5月07日

水尾镇大树林村:

夫妻共耕“小家”田 筑牢粮食“大家”梦

图为陈明林夫妻在制种稻田察看父本秧苗长势

本报讯 (通讯员 朱胜攀 何晓燕 吴念 杨树) 在岑巩县水尾镇大树林村的春耕图卷上,有这样一对特殊的“农业合伙人”,曾经外出务工夫妻陈明林、邱凤珍,用四年时间将水稻制种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

清晨,水尾镇大树林村的薄雾还未散尽,制种稻田里已响起犁田机的轰鸣声,陈明林与伙伴驾驶着“铁牛”在泥浪中穿梭,泥土被均匀翻起,精准把控着每寸土地,确保达到最佳种植状态,保障秧苗后续顺利移栽、成长。

“我们今天来打田,是用来移栽父本和母本的,首先要把底肥打下去,旋耕机进行第二次打平,打得越平越好,后续秧苗长势才能一致,从而提高授粉率。”陈明林介绍道。

在一公里外的农家小院里,邱凤珍正为移栽做准备,她指尖翻飞如蝶,不一会儿就将红绳缠绕在数十根竹竿上。“你不要小看这个绳子,它有讲究的,水稻父本的距离是两米,然后栽种母本8行,不管是打厢、赶花、施肥、打药它都起到很大的作用。”邱凤珍笑着说,这些看似简单的绳索,却是水稻制种中保障规格化种植的“秘密武器”,能帮助农户在移栽时快速拉线定位,提高种植精度。

陈明林夫妻的默契在田间地头酿成独特的生产力。丈夫主攻机械化耕作,妻子钻研精细化管护,丈夫的踏实肯干和妻子的细心周到相得益彰,让家里的制种田连年高产稳产,成为邻里学习的标杆,赢得邻里信任。

“这几年看见他们夫妻挣钱,我也跟着做起来。这两年还可以,比较顺利,挣钱了家庭也照顾得很好,今年又种了150亩。”种植户陈明江说。

从流水线到生产线,从打工者到“新农人”。陈明林夫妻的蝶变,始于四年前那个春天。当看到撂荒的田地,两人毅然掏出打工积蓄,引进“荃优”水稻稻种。如今,这对“黄金搭档”不仅实现年入20万元目标,更带动周边3户村民发展制种产业,户均增收逾6.9万元,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示范标杆。

眼下,随着翻犁田工作接近尾声,移栽即将全面展开。这对“黄金搭档”已制定新目标,正用双手播种幸福,以默契浇灌未来。“今年的目标挣30万元,多挣点钱,把自家的房子装修一下,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陈明林笑嘻嘻地说。

--> 2025-05-07 水尾镇大树林村: 1 1 黔东南日报 c294000.html 1 夫妻共耕“小家”田 筑牢粮食“大家”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