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5月08日

温婉水乡——锦屏雷屯

如果说苏州周庄是水乡的大家闺秀,那么贵州省锦屏县的雷屯村便可算是小家碧玉了。

离开敦寨集镇,城镇的喧嚣渐渐隐于身后。公路一头扎入一望无际的梨树、蓝莓林中,这是锦屏县龙池高效农业示范基地。正是早春时节,蓝莓刚开始开花,梨树刚冒出花蕾,没有看到漫山遍野如雪般的梨花,我有点后悔我来得不是时候。大约十公里,公路窜出梨树林,就来到了雷屯村口。

雷屯村坐落在美丽的亮江河畔。亮江河流到这里时,被雷屯村挡住去路后,由南向北绕村而流,像一条玉带一样把雷屯村围在其中。

进村的路是一条笔直宽阔的青石板路,这种青石名为贵州青,又称绿玉,多产于贵州深山峡谷及清水江中,石质细腻,石肤润滑,颜色古朴,纹理色带清晰,线条简洁,有的还具有陶瓷韵味。当地人就地取材,铺就了这样的青石板路,这是贵州很多古村镇所特有的。青石板路间隔不远就会有一幅用鹅卵石铺绘的图案,或圆或方,大多为太极八卦。村里民居多为具有高超装饰艺术水平的徽派建筑。

走到宽阔青石板路的尽头,是一座宏伟的宗祠——朱氏宗祠。这座宗祠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保存得很完好。宗祠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三间两进一天井封火墙围护式建筑,由牌楼、过厅和正厅组成。细阅宗祠,你定能从中看到雷屯600多年的历史。

朱氏宗祠的旁边是雷屯村的标志性建筑——大明楼。位于雷屯的正东面,是全屯的总出入口。据传此楼建于明永乐七年。门楼前对联“一面青山三面水天宫福地,千年古屯万年楼谁绣井乡”,很好地诠释了雷屯的历史、生态和文化。

从大明楼入屯,青石花街小巷纵横交错。小巷平坦整洁,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的小院里,有的种蔬菜,有的栽花,有的种果树,绿藤挂满墙。清新的空气中充盈着蔬菜花果的香味。每一户庭院就是一处不错的风景。游人不少,但却没有城市的喧嚣。大家都各自走走停停,欣赏着,惊叹着,走进了村子深处。饱览了乡村美景后,正想着返回到大明楼出屯,却怎么也找不到原路了。最后,我们不得不请一个本地人带路才出了屯。原来,雷屯为明代屯军之所,街道建设别具一格,呈树叶脉络状分布。一条主街自大明楼总路口为起点,穿越屯中心,两边街巷数十条呈“丁”字形,相互错开伸展,又相互串通,且全是青石花街铺成,条条街巷都差不多,陌生人进入后自然不好辨认。这是很有军事战略意义的。

雷屯之美,除了有深厚的军屯文化之外,还有就是美丽的水乡风光。

出得屯来,面前就是静静流淌的亮江河。古树下的河堤上,浣衣的,洗菜的一字儿排开,葱、蒜、芫荽的清香徐徐飘来,让你突然间感到乡村的味道是多么的美好。

亮江河流到这里变得格外的平缓,河水清亮。上游的水很浅,定睛一看,水里数不清的小鱼儿在游来游去。水面上,这一群,那几只的鸭子在凫游,嬉戏。下游水稍深,水面上花花绿绿的小游船在漂荡,游船上时不时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几个小孩子等不及河水完全变暖,赤脚涉水去追赶小鱼儿,去和鸭子嬉戏。

雷屯最美的地方,当数河中几个大小各异,低平和缓的沙洲,是亮江流到这里,因为太平缓,上游带来的泥沙长年累月沉积而成。这沙洲,是露营的绝佳之地!虽然才是暮春时节,但沙洲上就已有了无数形状、颜色各异的帐篷。沙洲与沙洲之间,人们用混凝土砌成“跳岩”连接,称为“百步桥”。沙洲上,草儿刚冒新芽,黄中带绿,软绵绵的。婆娑的树木也刚看到点点新绿。游人来到河边,都迫不及待地走上“百步桥”,体验一把“跳岩”的乐趣后来到沙洲草坪上。有的架起画板,要把美景收到自己的作品里带回去;更多的是拿起或相机或手机相互拍照,证明自己到此一游,此生无憾;有的直接返老还童,或在草坪上打几个滚,或仰躺草坪上……游人间,鹅子一点也不怕人,大摇大摆地踱着方步;牛儿有的在悠闲地吃草,有的在静静地伫立……多么和谐温婉的画面!

来到这沙洲后,我曾一度产生在这里露营一晚的冲动,但无奈早春时节乍暖还寒,又没有准备露营的装备,还是在夕阳把原本清亮的亮江映照得满江通红时,意犹未尽地暂别这个最宜人居之地,这个美丽温婉的水乡。待到沙洲绿草如茵时,再来静躺草坪,静听亮江流水,远离尘世喧嚣。

□ 伍名槐

--> 2025-05-08 1 1 黔东南日报 c294088.html 1 温婉水乡——锦屏雷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