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学践心语》一书的作者不是一般的文化学者,而是一位与党的宣传工作和新闻工作有密切关联的理论专家。
吴会武从事党的宣传思想和新闻工作长达30多年,有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和政策理论素养,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思辨精神和大局意识,他熟悉宣传新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先后撰写理论文稿60余万字,发表文章30多万字,涉及思想政治理论、宣传业务、党建工作、地区经济发展、企业经营管理、精神文明建设、新闻采编业务、报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充分体现了他丰厚的理论研究成果和优异的新闻实践业绩。
吴会武担任黔东南日报社总编辑后,注重统筹策划,紧盯关键环节,强化责任担当,善于扣主题、抓重点、凸特点、展亮点,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策划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主题报道,推出了一系列品牌栏目,创办了一系列专刊、周刊和特刊,为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使各媒体平台的舆论传播力、政治引导力、社会公信力和受众影响力迅速提高,黔东南日报综合质量年检全省排名迅速提升:2016年度取得历史性突破——《黔东南日报》首次进入贵州省一类时政报刊行列;2017年排位首次跃居第三位,仅次于《贵州日报》和《贵阳日报》。
在2012年以前,吴会武多次荣获省、州级先进(优秀)工作者;2012年以来,他在黔东南日报社总编辑任上,策划、参与采写和编审的新闻作品,获贵州省、中国城市党报、中国地市报、中国民族地区报新闻奖多项。2016年,获“贵州省首届报业改革先进个人创新奖”、被中共黔东南州委、州人民政府评为庆祝建州60周年先进工作者;2018年,获中国报业协会“重大主题宣传年度贡献人物”奖;2020年,获“第七届贵州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奖。
二
前不久,他把几十年来撰写的重要理论文章、新闻稿代表作,以及家族家庭和学途仕途记略文稿作一结集,取名《学践心语》。这个书名起得非常有意思,表明集子里的文章都是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所窥所思所悟而发自内心的言语与真切感观。据作者在本书《后记》里介绍,他从事新闻工作长达19年,写过许多包括消息、通讯和专题片脚本之类的新闻作品,本书收入少许代表作。书中收入的还有他精选的“家训”“励志格言”“人生杂感”和工作资料照片16页。而辑入这个集子的文稿,主要是作者几十年中的学习之得、调研之思、工作之悟、采访所获、家路之念,归类为“学与思”“研与鉴”“践与悟”“行与获”“家与路”五编。
第一编“学与思”,收入文章31篇。其中,有对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精神等的学习体会。1991年6月26日,吴会武参加黔东南州纪念建党70周年理论研讨会,他交流的文章题为《历史警钟 时代号角——浅析毛泽东关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思想》,长达11000多字,可以看作是作者早年的理论文章力作。整篇文章理论视野开阔,国际国内,横向纵向,旁征博引,论述非常充分,相当具有理论广度和深度。过后20年,他撰写《党的历史全面总结、未来发展强劲号角——学习胡锦涛总书记“7·1”讲话体会》、2012年撰写《充满朝气的东方巨人稳步迈上新征程——党的十八大报告学习体会》,以及又10年后2022年撰写《坚持“稳”字当头 做好“联”的文章 确保“长”的目标 满足“民”的需求——学习领悟习近平“两会时间”的治国之策》《把大势于掌毂 示方略于胸竹——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体会》等文稿,看到他一路明显的理论修养进步,政治高度、视野广度、思想深度,又有很大提高。
第二编“研与鉴”,收入文章17篇。其中,1988年撰写的《问题·病根·出路——关于州情研究的思考》,在当年召开的全州纪念改革开放10周年“州情与改革”理论研讨会上,被州委领导指定作重点交流发言,引起与会专家、学者和州委、州政府领导的重视。1996年执笔完成贵州省“八·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民族地区城镇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洋洋洒洒6万余字,不仅系统总结了黔东南州十年城镇精神文明建设的举措、成效与经验,更对我国民族地区乃至中西部地区城镇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和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得到贵州省、黔东南州文明委和各级宣传部门的采纳。2009年撰写《雷公山为证——感悟脚尧精神》《黔东南州:破除‘三依赖’消除‘三不够’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等综合述评、言论,也因其立言建树大,被中央人民网、中央文明网、共产党新闻网和许多地方网站转载。
第三编“践与悟”,收入文章15篇。其中,2012年撰写《融入新媒体、拓展新业态——对提升黔东南日报社自我发展能力的思考》一文,站在全媒体时代视角,就地(州、市)报社如何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如何强化融媒体平台建设、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党委、政府如何加强对网络传媒平台建设的重视、投入与领导,聚力打造网络媒体主阵地,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对推进该社采编业务上水平予以前瞻性指导。2014年撰写的《彰显地方党报对重大时政问题的引导力——以黔东南日报“县市委书记话改革”专访为例》一文,对地方党报聚力推进重大时政报道和深度报道的融合,彰显地区党报在重大时政问题上的强大引导力,总结实战经验,被《中国地市报人》杂志首篇刊发。同期撰写的一系列新闻业务理论文章,多角度总结新时期办报、办媒实践经验,为业界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四编“行与获”,收入新闻及散文代表作11篇,是吴会武担任10年党媒总编辑业务足迹的点滴记录。其中,《感悟搬家新“烦恼”——从家装演进看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发展变迁》一文,以重大时间节点为经,以个人搬家事例为纬,辅以对伟人的缅怀、对时代的评议、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见解,描绘出一幅动人的时代变迁图。《战疫——黔东南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纪实》等报道,“关键时期发挥了关键作用,增强了信心,稳定了民心,充分展示了全州疫情防控的生动实践,为我州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突出贡献。”(时任州委书记桑维亮批示)《奇迹——黔东南州脱贫攻坚电视纪实片》等系列宣传报道,“聚焦脱贫攻坚,尤其是脱贫攻坚中的重点、难点,发出了黔东南的好声音,凝聚了脱贫攻坚的正能量,成效十分明显,意义非常重大。”(桑维亮批示)充分展示了新闻记者作为社会观察者、时代记录者、历史承载者的角色担当,成为吴会武荣获中国报业协会“重大主题宣传年度贡献人物”奖、第七届贵州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诸多荣誉的最好注脚。
第五编“家与路”,收入文章2篇。主要是抒写吴会武的家路情怀。通读两篇文章,可以窥见和感悟作者最念想的亲情、族情、经历和往事。
吴会武出生在天柱县远口镇一个小村庄,他从小受清水江流域地方文化熏陶,性情温和,心地善良,勤奋好学,资质聪颖。特别是得到父母严格家庭教育和良好家风影响,让其受益终生、怀念终生。1979年,吴会武从安架小学附中初中毕业考入天柱民中,磨山大队发给了20元的奖励,这在当时是重奖。1982年他考上贵州大学,四年后毕业分配到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工作,从此走上仕途。
对于工作后的经历,吴会武在文中着笔极少。据作者所知,他经过不断学习充电、不断接受培训,思想理论修养和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升。2002年通过公开招考,从州委外宣办主任岗位提拔调任黔东南日报社副社长;2012年提任黔东南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2014年晋升正高职称。 2019年1月14日出任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总编辑。2012年至2020年,是他进言献策最多的时段,也是他理论建树和实践经验收获最多的时段,更是其心力付出最多、人生经历最多彩的季节。对此,他既倍感欣喜,更有诸多感谢,浓缩为一句话:就是“感恩于自己生活的幸福国度与美好时代,使自己有如此多潜心学习、专注思考、勤勉工作、贡献绵力的机会和时间。”
三
读了《学践心语》集子里的文章,总的印象是,读者能够感觉到他作为党媒总编辑,敢于担当,站位高,立意深,视野广,韵味浓,情义真。正确把握住办党媒、传党声的原则和方向,及时捕捉党委和政府决策意图,准确传递党委、政府声音,更好地服务社会、扩大受众影响,充分发挥党媒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引导和启迪作用。
收入《学践心语》集子里的这些文章,有的系因应一时一事的“即兴”之作,也有得自于长期研习、深入思考、实践探索的总结,还有对黔东南州改革发展新貌、经验、成就的经典展示,皆系作者的真情所感、真实所得、真心所系、赤诚之鉴、肺腑之言。
撰写对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重要讲话的认识理解文章,很容易参考借鉴别人的见解多、独到的见解少、形成炒冷饭的现象。作者恰恰注意到了这一点,他重视领导讲话原文的研读,正确理解和把握原著的思想内容,也注意阅读别人写得好的学习体会文章,看看别人都认识理解到了什么程度。但是,力避人云亦云,而是云别人还未云、云别人未能云,说出自己的深刻认识和理解,道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其中有不少创见。可以说,他的这些文章所说所论,都是建设性的见解,创新性强,字里行间充满着正能量。
仔细观察《学践心语》集子里的文章,就会发现,作者采用的文体结构都是根据文章表现思想内容的实际需要来决定。他是学哲学的,注意恪守形式为内容服务的规则。在写作中,他经过反复构思,最后定稿的文体构架,往往形成恰当的文章形式来为思想内容服务,二者做到高度的有机统一。他所精选的76篇文章,绝大部分都是如此。阅读他的理论文章,文风正,论点、论据和结论十分清晰。有的文章,或针对一个问题,展开作者见解;或就一个热门话题,谈论自己看法;或就某一领域工作,提出自己建议。用语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入情入理。大多做到开门见山,然后直奔主题进行论述,给人丰富的知识见解,每篇读后都有收获。76篇文稿,有的纵横谈论,篇幅较长;有的惜墨如金,短小精悍。可以说,《学践心语》集子里的文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面孔。这样,就避免了文体结构雷同呆板的不足。
《学践心语》乃作者之智慧结晶、历练念想,也是其素养窥探、成果展示,可谓其思想理论文化之集大成。其闪光之处或精华所在就是:为治国兴邦弘毅、为百业兴旺立言。
□ 傅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