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王开学) 近日,在榕江县车民街道富民社区百年榕树下,调解员熊宇凤支起一张竹桌,两把木椅,居民们围坐成圈。她清了清嗓子,唱起改编的《劝和谣》:“楼上漏水莫着急,咱们共商修缮计;楼下噪音别生气,换位思考解心结……”原本红脸争执的两户居民在歌声劝解下,渐渐放低了声音,跟着节奏轻轻点头……一场邻里纠纷成功化解。
像这样不设门槛、让纠纷矛盾在歌谣中得到化解的“山歌调解”模式,是车民街道积极探索、创新的新型治理方式之一,这种调解方式旨在将本土文化基因融入基层治理,让传统艺术成为化解矛盾的“柔性纽带”。
近年来,车民街道针对基层治理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着眼山歌“文化共鸣”“普法创新”“代沟桥梁”三大优势,不断将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与富有感染力的山歌深度融合,创新推出符合辖区实际情况的“山歌调解”模式。这种用嘹亮山歌来化解街坊邻里纠纷的新型调解方式,得到辖区内广大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电梯装好上下欢,一层采光别心酸;补偿方案大家定,邻里情谊比蜜甜。”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纠纷中,调解员将政策编成山歌,居民们也自发在楼前对唱,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互动,让矛盾焦点在押韵中清晰浮现,解决方案在对歌中自然生成。
暮色中,调解室的灯光依旧明亮,当山歌韵律与法治精神共舞,车民街道正用文化智慧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正如调解员们常说的:“好歌能解千千结,春风化雨润民心。”下一步,车民街道将持续加强“山歌调解员”培训,培养一支既懂法律又通山歌的调解能手,将《物业谣》《睦邻歌》等原创山歌融入调解流程,不断深化“山歌解纠纷”的治理实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