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侯乾勇 杨小玖) 近年来,丹寨县持续深化“红风筝”党建品牌,创新“四线聚力”,让流动党员“留而有学、留而有家、留而有爱、留而有为”,确保流动党员发挥作用。
牵紧“组织线”,让流动党员“流而有家”。在流动党员人数较多、相对集中的佛山市南海区、深圳市光明区,浙江省湖州市分别成立流动党支部、“红色驿站”,实现丹寨籍流动党员务工集中地党组织覆盖率100%。截至目前,丹寨纳入管理流动党员55名,其中,流出党员35名、流入党员20名。从丹寨县赴佛山市南海区、深圳市光明区挂职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中选拔党性修养强、政治素质高、工作干劲足、干群基础好的2名同志分别担任丹寨县驻南海区、丹寨县驻光明区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切实发挥“领头雁”作用。在黔东南州2024年佛山市各劳务协作站上半年业绩考核中,丹寨分站排名第一。
牵牢“学习线”,让流动党员“流而有学”。根据流动党员的文化水平,分类型、点单式准备学习资料,利用春节、“五一”、国庆等流动党员集中返乡时间,分类发放学习资料,组织开展教育培训、讲党课等。2024年以来,全县各级党组织共组织返乡流动党员开展集中学习112次、教育培训25次、讲党课113次。通过微信群、QQ群开设“指尖课堂”,线上推送学习链接,让流动党员随时随地参与学习。2024年以来,通过微信群、QQ群等推送学习链接75条。
牵住“服务线”,让流动党员“流而有爱”。与当地司法、劳动保障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常态化的维权服务体系,为务工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2024年以来,共接到维权案件25件,涉及人数150人、涉案金额100余万元,涵盖讨薪、工伤及其他维权问题。已成功办结12余件,涉案金额16.7万元,有效维护了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2025年1月9日,丹寨县驻南海区流动党支部、丹寨县驻南海区劳务服务站因帮助解决群众工伤赔偿问题获赠锦旗1枚。坚持精神激励、人文关怀与物质帮扶相结合,为流动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提供帮助。2024年以来,丹寨县驻南海区、丹寨县驻光明区流动党支部书记带队深入丹寨籍务工人员家中、工作单位开展实地走访1500人次,开展 “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等系列走访慰问100人次,增强了丹寨县务工人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牵好“示范线”,让流动党员“流而有为”。引导流动党员亮身份、办实事、当先锋,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环境整治等,参与网格议事、志愿服务、政策宣传等活动,实现“异地亮身份、他乡显担当”。截至目前,丹寨县流出党员中被纳入流入地管理35名。2024年,有1名流动党员获黔东南州2024年度“优秀劳务带头人”荣誉称号。常态化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通过举办“乡情招商推介会”等,支持流动党员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回乡创业,推动形成“人才回归、技术回乡、资金回流、企业回迁”的良性循环。联合宁航蜡染、国春银饰等非遗工坊,开设线上苗绣、古法造纸等技艺培训课程。2024年促成37名流动党员返乡创办非遗工坊,带动就业6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