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罗凯艳 龙静 龙先华) 近年来,我州围绕少数民族劳动力技能现状、培训意愿和就业习惯特点,通过打造特色技能培训品牌、开展民族特色技能培训、强化技能评价制度改革等措施,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技能培训高质量发展,积极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创业。
打造特色技能培训品牌。聚焦我州文化资源禀赋和民族特色,整合培训资源,打造“黔东南木构工匠”“黔东南非遗匠人”等州级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品牌,如“黔东南乡村主播”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秉持“让手机成为新农具,让数据成为新农资,让直播成为新农活”理念,开辟新媒体电商新赛道,开展新媒体人才线上线下培训3.4万人次,带动就业8000余人。积极推进“一县一品”培训品牌培育行动,培育打造“榕江‘村超’乡村主播”等16个符合县(市)产业发展和就业需求的县级职业技能培训品牌,如岑巩县围绕“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需要大量水稻种植从业人员实际,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撰写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对从事水稻制种、育秧、栽培、田间除杂的员工进行系统规范培训,对经培训后的人员开展水稻栽培专项职业考核,培育打造“黔东南制种工”技能培训品牌。围绕“桥头堡”联合广东省佛山市打造“融湾”技能培训品牌,推进东西部协作技能培训、“粤黔互通”培训、校校(企)合作,积极培育大湾区产业发展所需技能人才。截至目前,全州培育打造职业技能培训品牌21个,其中州级培训品牌5个、县级培训品牌16个。
开展特色职业技能培训。围绕我州十大工业产业、十二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服务业,精准开展种植、养殖、中药材等短平快“定岗”培训,帮助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牢牢抓住“村BA”“村超”“村T”火爆出圈给旅游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组织开展文体赛事主播、手工刺绣、银匠、导游、餐饮服务等文化旅游从业技能培训。加强州内外用工主体对接,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力培训意愿,精准开展中长期项目制“订单”培训,实现培训取证即订单就业。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用工需求,采取“黔东南有基础技能的劳动力+东部培训内容标准+技能证书+东部就业”的模式,开展东西部协作技能培训,通过订单班、冠名班、定向班等形式积极培育大湾区产业发展所需技能人才,目前全州16所职业(技工)院校与佛山职业(技工)院校签订“校校合作”协议,州内16所职业(技工)院校与佛山优质企业74家签订合作协议。
推进技能评价制度改革。大力推广机构“社会化”评价,督促指导职业技能评价机构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管理办法,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体系,规范配备设施设备并开展技能评价,目前全州已培育社会化技能评价机构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机构85家。积极推动职业院校学生学历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的“双证化”评价,全州有23所职业(技工)院校具有“双证书”评价资格,建有考务员、考评员、监督员“三支队伍”907人,2022年以来开展职业院校学生“双证书”职业技能评价4.8万人次。积极推行企业“自主化”评价,鼓励各类企业申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机构,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全部纳入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机构备案,推进企业技术工人“全员持证”“自主化”评价,目前全州已有31家企业通过自主评价机构备案,已开展企业自主评价300余人。据统计,2024年全州开展职业技能评价3万人次,通过评价获得技能证书2.5万人次,其中高技能人才774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