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赵唯茜 何宣杰) 近日,笔者走进丹寨县龙泉镇排牙村,一家由夫妻二人经营的芦笙制作工坊,这些天,该工坊正加班加点赶制年初接到的芦笙订单。从选材、烤料、打磨到装簧片、试音、组装,每道工序都“精雕细琢”,确保每一把芦笙都品质上乘。近年来,凭借着精湛的工艺,他们的芦笙闻名于周边县市。
“春节后我们接到200多把芦笙订单,做都做不过来,‘五一’期间我们一直在加班制作,估计要忙到年底。做完这批芦笙,应该有10多万元的收入。”工坊负责人杨光益手上的活一直没停过。
排牙村是远近闻名的苗族芒筒芦笙制作技艺之乡,古老的技艺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因此当地的男子都是芦笙“行家”。18岁时,杨光益便跟随舅舅一起学习这门传统手艺。芦笙制作工序繁杂、工艺考究,通常需要两年才能入门,年轻的杨光益潜心钻研技艺,不到一年便可独立制作芦笙。
“做芦笙比较难,每个步骤都不能有差错,一旦有个步骤错了,这把芦笙基本上就报废了。”杨光益表示,做芦笙要非常细心。
“开始跟我学做芦笙的有七八个人,到现在还能坚持下来的只有五六个,做得最好的就是这个大徒弟。”县级芦笙制作传承人杨通辉称赞道,“杨光益对做芦笙非常有天赋。”
杨光益与妻子汤治芬因芦笙结缘,婚后为兼顾家庭与生计,汤治芬选择与杨光益一同学习芦笙制作。起初仅为补贴家用,但在学习过程中,她逐渐被这项传统工艺的魅力所感染。最终,夫妻二人决定共同经营芦笙工坊,将这份技艺传承下去。
“在认识他之前就听说排牙村的人会吹芦笙,后来认识他了,觉得他吹芦笙还可以,有了共同语言才走到一起。”汤治芬提起过去一脸幸福。
丹寨县苗族芒筒芦笙于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这项传统技艺逐渐走出村寨、走进校园、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舞台,其独特制作工艺与民族文化内涵,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和传承芦笙演奏与制作技艺。
汤治芬说:“芦笙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现在芦笙逐步进入校园,走向了全国各地,相信我们的日子会像芦笙一样,越过越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