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护眼台灯”乱象迷人眼
○ 王琦
随着人们对视力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台灯市场正从单纯满足照明需求的“功能性单品”,逐步转变为承载健康护眼、智能交互等多元诉求的“品质生活标配”。然而,市场繁荣的背后,技术概念包装下的宣传乱象、标准模糊下的选择焦虑,也让这一方寸之光的选购成为“技术攻坚战”。(5月19日《新华网》)
台灯行业进入门槛较低,部分企业借助贴牌模式快速涌入,加剧了产品同质化竞争,导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劣质台灯存在LED芯片劣质致蓝光超标、驱动电源不良引发频闪、光学结构缺陷导致眩光超标与照度失衡等问题,严重危害消费者的视力健康。
护眼灯并非“智商税”,但也不是“灵丹妙药”。护眼灯的核心是通过控制光源的光参数,营造舒适的照明环境,延缓视疲劳,其价值在于“减负”而非“治病”。青少年近视率攀升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保护眼睛需要构建“环境 + 习惯 + 医疗”的系统防护网,养成良好的护眼习惯比选择一款好的台灯更为重要。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台灯,消费者究竟该如何选择?目前,台灯执行的标准除国家强制性3C标准外,主要是国家推荐性标准《读写作业台灯性能要求》GB/T9473 - 2022,该标准对台灯的照度及照度均匀度、显色指数、蓝光危险组别、遮光性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要求。消费者在选购时,应优先关注照度、光谱、色温、显色指数、频闪等参数,其次可关注照度均匀度、蓝光含量、红光含量等。不同人群购买台灯要参照不同的指数,在使用台灯时,还要注意摆放位置、与环境光搭配、高度调节和使用时长等问题。
台灯市场的升级之路,既反映了消费升级的浪潮,也暴露出概念炒作、产品同质化等隐忧。要实现台灯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亟需构建多方协同的良性生态。企业应加强自律,提高产品质量,摒弃虚假宣传;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消费者也应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理性消费。只有这样,这盏“桌上的太阳”才能照亮人们的健康生活之路,为消费者带来优质、舒适的照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