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5月21日

“两个结合”赋能当代文艺作品创作

“两个结合”赋能当代文艺作品创作

□ 胡光典

文艺作品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必须要与社会的现状相结合才能具有和社会共鸣的时代性,才能具有感人心扉的号召力。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艺作品硕果累累,而文艺创作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两个结合”的指导理论占据着核心地位。

自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并肩负起领导民族复兴的重任以来,中国的文艺创作就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开启了新的篇章。在无产阶级先锋队和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论指导下,在中国近代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进程中,文艺作品逐步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征程紧密相连、与中华民族的奋勇抗争同频共振、与工农兵的切身实际血脉相通,以此汲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在时代浪潮中持续书写着中华民族在文艺领域的壮丽篇章。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揭示的文艺作品要“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正是长期围绕“两个结合”的指导思想,使得近代以来中国文艺作品不断推陈出新,各类文艺形式蓬勃发展,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新颖的艺术表达,描绘出中华大地的万象更新。这些锚定“两个结合”理论的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在形式上百花齐放、在时间上串联古今,充分展现出了“第二个结合”理论指导下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的多层次实践样态。

在“第二个结合”为理论指引下,音乐创作领域上实现了中华传统韵律与社会时代旋律的交融。在近代中国音乐发展中,“第二个结合”作为文艺创作的灵魂指导始终贯穿其中,并诞生出传统韵律与时代旋律融合的、呈现独特风貌的音乐作品。就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以陕北民歌为基础,旋律采用了陕北地区的五声音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歌曲,使得人们在欣赏时能够体会到陕北人民精神上的高亢、生活上的纯真。在基于陕北民歌的根骨之上,是文艺创作的二次表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在后续的发展中更是诞生出了西洋管弦乐与中华传统乐器相结合的合奏版本。西洋管弦乐的加入,使得曲调中的大调和中低音旋律得以补偿,在最后的呈现中出现了西洋乐器与中华传统乐器的同频共振。而从曲调的婉转曲折中,则可窥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前奏的民族乐器的委婉抒情就如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有着多次失败后的困惑;但后续随着弦乐在音律上的扬起,仿佛不屈的中国人民又一次激发出反抗的昂扬热情,爆发了五四运动,也正是这一段中,西方乐器逐渐加入演奏并与中国传统乐器形成交相辉映,如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得马克思主义正式在中国开始传播;后续的演奏中,中西乐器的交相辉映以及大调为主的音律则是象征着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后,成功的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拯救民族、挽救国家的正确道路,并在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属于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将音乐创作与时代旋律、人民生活的融合不仅仅是音乐层面上的创新,更是思想文化领域“两个结合”的生动体现。这种结合使得音乐作品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传达出人民的心声和时代的精神诉求,从而在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第二个结合”为理论指引下,戏剧舞台领域上实现了古今中外艺术形式与时代故事的碰撞与共生。以《智取威虎山》为例,这部现代京剧在背景上立足于近代的东北剿匪,在创作中实现了传统京剧的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在表演形式上、唱腔设计上以及舞台布景等方面都实现了对于传统中华戏剧的创新突破。这样不拘泥于旧有框架的创新实现了传统京剧艺术与现代题材在文艺创作上的有机结合,让古老的京剧在当代的文艺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此外,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则以中西艺术融合的形式实现文艺创作上“两个结合”的杰出代表。从艺术形式上看,它将西方芭蕾舞的优雅舞姿与中国民族舞蹈的刚健有力相结合。在舞蹈动作设计中,融入了中国武术、民间舞蹈的动作元素。音乐创作上,《红色娘子军》以海南民间音乐为素材,又融入了交响乐,使得旋律中既有海南音乐的优美旋律,又增强了音乐的层次感和戏剧性。剧情上,《红色娘子军》以红色娘子军的中国革命的历史为蓝本,将西方芭蕾舞的叙事方式与中国革命题材相融合,成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经典之作。可见在戏剧舞台的领域“两个结合”的成效斐然,不仅拓宽了戏剧创作边界,更以文艺之力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滋养当代精神传播。文艺工作者们应持续深挖“两个结合”的理论价值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富矿,从而创作出更多激荡时代、烛照心灵的佳作,从而推动中国的文艺创作迈向新高度。

在“两个结合”的理论指引下,电影创作领域上实现了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价值表达的深度融合。纵观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两个结合”始终作为文艺创作的核心理念贯穿其间,其中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及其续作《哪吒之魔童闹海》正是传统神话主题与当代精神诉求相结合的典范。《哪吒》系列电影以《封神演义》的古典叙事为基底,其核心矛盾既保留了传统神话中天命与抗争的命题,又注入了新时代青年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深刻思考。在传统叙事框架的根脉之上,《哪吒》系列电影进行了更具时代特征的创新演绎,既延续了传统戏曲中正邪相生的哲学思辨,又暗合当代青年冲破身份桎梏、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诉求。影片将古典水墨美学与3D数字技术有机融合,既保留了传统壁画中天宫意象的飘逸灵动,又通过特效技术构建出具有别具特色的玄幻空间。传统水墨笔触与数字技术在银幕上的交相辉映,既展现了东方美学的当代生命力,也昭示着科技创新对文化表达的赋能作用。这种艺术创作层面的双重融合,正是“两个结合”在电影领域的生动实践,也是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之间构建起动态平衡。

明晰 “两个结合” 对当代文艺作品创作的重要意义后,进而深入探究其对文艺作品创作新动能的赋能就尤为关键。“两个结合”对于文艺创作能通过思想升华与价值引领层面,为作品注入深度内涵;借由艺术创新与审美突破,赋予作品独特魅力;再到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拓展作品影响力边界对文艺创作进行赋能。

“两个结合” 为当代文艺作品创作带来了思想升华与价值引领的新动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使文艺作品在思想深度上有了质的飞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犹如一片优质的文化宝矿等待开发,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后,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并融入到当代的文艺创作中。这样的结合能够打破文艺作品单纯娱乐化、浅表化的桎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融,为作品内核注入深沉力量。

“两个结合”也推动了当代文艺作品创作在艺术创新与审美突破方面的发展。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为现代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但是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是摆在文艺工作者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而“两个结合”的理论指引就为化解这样的难题提供了方法论。即遵循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一步激活传统文化中那些代表民族世代智慧,使民族得以生存、延续的精神命脉。

“两个结合”还在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方面为当代文艺作品赋予了强大动能。“两个结合”使文艺作品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桥梁,各类文艺作品让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式走进当代人的生活,实现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国际传播领域,这些结合了传统文化元素的文艺作品更是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以独特的文化标识和艺术价值,跨越语言和地域的障碍,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5-05-21 1 1 黔东南日报 c295483.html 1 “两个结合”赋能当代文艺作品创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