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检察蓝”绘就“生态绿”
—— 剑河县检察院创新实践守护绿水青山纪实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道东
在黔东南群山叠翠间,一支身着检察蓝的队伍正以司法之力书写生态保护的时代答卷。近年来,剑河县人民检察院创新构建“惩治犯罪+生态修复+碳汇治理”立体化保护模式,办理的陆某州团伙盗割千年古楠木案入选2023年度推动中国新时代法治进程十大案件和检察公益诉讼精品案例,创建的“剑蓝·碳绿”品牌获评省级十佳检察文化品牌,走出了一条司法护航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路径。
重拳出击筑牢生态屏障
“我们聚焦非法占用农用地、盗伐滥伐林木等破坏生态顽疾,三年来办理破坏森林资源案件72件,其中提起公益诉讼10件,追缴生态修复金420余万元。”剑河县检察院检察长黄卡铁说。
剑河县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与雷山、榕江等地检察机关形成雷公山生态保护联盟,开展“一江一山两园”专项治理,办理的非法捕捞水产品案推动清水江流域建成首个渔业生态修复基地。针对古树名木保护,创新“刑事追责+惩罚性赔偿+救治复壮”全链条办案模式,推动设立全省首个古树保护警示教育基地,督促挂牌保护古树500余株,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强化管护。
创新修复激活生态价值
在全国首创“碳汇认购+乡村振兴”修复机制,办理涉林案件时引导违法主体认购林业碳汇1.93万吨,实现生态修复与富民增收双赢。在办理某水投公司非法占地案中,推动企业以8.5万元认购碳汇替代修复,相关经验被最高检作为服务“双碳”目标典型案例推广。建立的司法碳汇实践基地将13.7万元碳汇收益精准发放林农,惠及500余户家庭,形成“毁林担责—修复补偿—护林增收”的良性循环。三年来通过补植复绿、增殖放流等方式修复林地850亩,放流鱼苗11万尾,建成3个总面积350亩的生态修复示范基地。
多元共治凝聚保护合力
构建“司法+行政+社会”协同治理体系,与林业部门建立案件协作机制,推动县政府出台全国首个碳汇检察专项支持政策。组建苗汉双语法治宣传队开展巡回宣讲120场,在32所学校实现法治副校长全覆盖,打造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年接待学生超3000人次。创新“检察听证+代表监督”机制,邀请人大代表参与古树救治、碳汇林验收等办案环节,相关做法被写入最高检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
从守护千年古树到创新碳汇治理,从重拳惩治犯罪到推动系统修复,剑河县检察院以“案件办理—机制创新—社会治理”的递进式实践,交出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造福一方”的生态司法答卷。其创建的7项工作机制被省级以上机关推广,6个案例入选全国、全省典型,形成的生态司法保护“剑河模式”正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注入法治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