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AI偷走孩子的思考力
○ 张玉胜
输入几个关键词,豆包、DeepSeek等生成式AI便能在短短数秒内生成一篇文采出众的作文,或是数据详实的论文。在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加速融合,并逐步走进中小学日常教学实践的当下,这类生成式AI的广泛应用,是否会让中小学生对其产生依赖,进而逐渐削弱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已然成为当下教育领域需要直面的重要课题。(5月21日《工人日报》)
教育部近期发布的《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使用指南”中推出了分层管理机制,为AI教育筑起了一道“学段防火墙”。小学阶段,明确禁止学生单独使用开放性AI功能,这就如同为幼苗设置围栏,保护其能够自主生长;初中阶段,着重引导学生分析AI的逻辑,相当于在他们的思维成长期搭建起认知的脚手架;高中阶段,则鼓励学生深入探究技术原理,是在他们思维成熟期播撒创新的火种。这一精心设计的分层方案,旨在实现技术应用潜力与学生年龄阶段的适配,避免低龄学生因认知不足而滥用或过度依赖技术。
教育的本质,并非单纯的信息灌输,而是思维的启迪。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汹涌来袭,关键不在于禁止使用AI工具,而在于引导孩子们学会如何与机器有效对话,着力培养他们驾驭工具的智慧。尤其要警惕孩子们成为人工智能的“奴隶”,迷失独立思考的欲望与能力。这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各方携手共进、协同发力。
防止孩子们对AI技术过度依赖,学校要严格依法依规实施教学与管理。家庭也要履行好教育、引导与监护之责。家长应积极提升自身对新兴技术的认知,合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支持家庭教育,尤其重视引导低龄子女安全、健康地使用。同时也应避免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中输入任何可能泄露个人或家庭敏感信息的内容,不能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防范因技术过度依赖导致心灵培育缺失。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们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守护好独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