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5月26日

州博物馆:

非遗科普走进校园 点燃学子文化自信

州博物馆:

非遗科普走进校园

点燃学子文化自信

本报讯 (记者 石世艳 吴兴荣) 5月23日,由州民族博物馆主办的《州博开讲啦》“非遗竹编进校园”科普活动走进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通过专家科普、知识问答、手工体验等丰富环节,带领同学们沉浸式探索竹编技艺,领悟匠人精神,感受非遗魅力。

活动现场,州级竹编工艺制作传承人杨杜娟从竹子的种类、用途、竹编发展历程、竹子与现代公共艺术空间结合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并通过实践教学,向大家展现了竹编工艺品的编织技巧和编织方法, 在知识问答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参与,现场气氛热烈。

“今天的课堂收获还是挺大的,我发现竹编不只是手工艺,还藏着古人的智慧和审美。而且每根竹条都要精心处理,从选材到编织都有讲究,太不容易了。”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学生范绪深有感触地说道。

“校园是文化传承的沃土,学生是未来的希望。我们希望通过走进非遗竹编走进校园,让更多学生了解竹编、爱上竹编。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文化认同感。非遗竹编兼具艺术性与实践性,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让他们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教师欧阳邯说。

一片竹篾,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祖祖辈辈心手相传的智慧。通过学习竹编技艺,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还能让同学们在动手中感受传统技艺的精妙和非遗的深厚底蕴。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竹编制品渐渐地被很多的新材料制品取代,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我愿意把手中的技艺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和孩子。”杨杜娟说。

此次“非遗竹编进校园”科普活动以传统文化为纽带,让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近距离感受竹编工艺从选材、破篾到编织成型的匠心之美,在动手操作中提升实践能力,领悟匠人精神。这一创新举措,既让非遗技艺走进课堂,打破代际传承壁垒,推动传统文化的活态延续;也在青少年心中厚植文化自信,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 2025-05-26 州博物馆: 1 1 黔东南日报 c295902.html 1 非遗科普走进校园 点燃学子文化自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