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6月02日

让AI更好融入景区

○ 关育兵

在人工智能技术狂飙突进的当下,“AI进景区”正从概念变为现实,成为重塑旅游行业的新引擎。从智能登山外骨骼解放游客双脚,到服务机器人承担导览、检票、表演等多重角色,技术创新为景区运营注入新动能,也为游客解锁了沉浸式游览新体验。然而,这场科技与文旅的深度融合,仍需跨越技术、成本、人文等多重关卡,方能抵达“人机共生”的理想彼岸。(6月1日《中国青年报》)

AI为景区带来的变革肉眼可见,但这些科技产品在落地过程中也暴露出“水土不服”的症状:高峰时段外骨骼机器人因定位冲突出现动力对冲,导致穿戴体验大打折扣;部分机器人在复杂语音环境下识别准确率骤降,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应急处理能力也显不足。不可忽视的是,AI在景区的大规模应用仍面临现实困境。技术层面,复杂地形和多变气候环境对智能设备的稳定性提出严峻挑战,部分机器人在极端天气下甚至“罢工”;经济层面,单台服务机器人年均运维成本超15万元,让中小景区望而却步;人文层面,老年游客因操作门槛产生的“数字鸿沟”,以及部分游客对机械服务缺乏温度的诟病,都在制约技术的落地速度。此外,行业标准缺失导致设备兼容性差,数据安全风险也亟待规范。

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生态体系。在运营模式上,应强化“人机协同”而非“人机替代”,让机器人专注重复性、标准化工作,人类员工则聚焦情感交互与应急处置;在技术创新上,鼓励企业研发适应户外环境的低功耗设备,探索AI大模型与景区知识库的深度融合,提升智能服务的精准度;在政策保障方面,建议设立专项补贴支持中小景区智能化改造,同时加快制定服务机器人伦理规范和数据使用标准。

当科技的理性与人文的温度在景区相遇,“人机共生”的智慧旅游图景正徐徐展开。未来的景区,AI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能感知需求、传递温暖的智能伙伴。通过技术迭代与模式创新,我们终将实现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的平衡,让每位游客都能在智慧景区中收获独一无二的美好体验。

--> 2025-06-02 1 1 黔东南日报 c296670.html 1 让AI更好融入景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