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亚丹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作为全国民族文化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近年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旅游+民族团结”战略,通过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有力促进了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实现了各民族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交往交流交融。
一、高位推动与机制创新:构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联动体系
黔东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村寨保护利用与文体旅融合发展,将其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州人民政府分管副州长定期调度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构建了州、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工作体系,形成了“政府统筹、部门协同、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在政策保障方面,州委、州政府出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黔东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州、县(市)分别设立民族专项资金,为民族村寨建设和文体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一是创新性的DBO(设计-建造-运营)模式成为黔东南推动民族村寨旅游融合发展的关键机制。州、县两级在民族村寨旅游融合建设中,采取设计-建造-运营“三位一体”模式,通过公开招标优中选优,使中标单位形成设计规划商、施工承包商和运营维护承包商的联合体,对项目全生命周期负责。这一模式明确了责任主体、缩短了建设工期、提高了运营效率,同时通过政府付费机制确保了运营质量。项目设施完工后,所有权归政府机构所有并移交村集体,既盘活了民族村寨闲置资产,又释放了生态文化资源禀赋的市场活力。
二是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深入开展资源共享和互助合作。黔东南州打破行政边界,与贵阳、安顺、黔南州签订《“首站多程”联合营销推广机制合作协议》,与黔南州开展“南南合作”,联合推出“度假到丹寨看水到荔波”3天2晚旅游攻略和4条旅游精品线路;与铜仁市共同发布“西梵镇朱”精品旅游线路,实现游客互送、景区互推、客源共享。这些跨区域合作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更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群众创造了更多交往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三是数字化赋能是黔东南推进民族村寨现代化建设的另一创新举措。州内启动民族村寨旅游融合发展数据库建设工程,依托“互联网+村寨”的“云村”模式,以360度视角立体展现村寨概貌、民族节庆、特色美食、名胜景点等内容,实现了图文、音视频资料的高效存储及体验功能。“原生态黔东南”云平台成为国内首家民族村寨文化资源信息数据库,其经验做法被写入国家民委《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信息资源库研究报告》,为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提供了示范。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厚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精神沃土
黔东南州将民族文化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纽带,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全州建成以雷山县朗德徒陌制染非遗传习基地、三穗县寨头苗族刺绣培训基地、黎平县吴文美侗歌培训基地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160家,数量居全省之首。这些传承阵地通过多样化展示苗绣、银饰、刺绣等民族特色产品和技艺,不断增强村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加强民族文化活态传承。黔东南州鼓励和引导各族群众将民族歌舞、生产技术和工艺、节庆活动、婚丧习俗融入日常生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依托“名人才”培育工程,加强与凯里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培养名歌师、名绣娘、名银匠等一批民族技艺传承人才,实施“绣娘进高校、学子进苗寨”人才专项培育,每年培训绣娘1000人以上。同时,大力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厚植传承理念,培养传承人才,确保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二是创新文化表达形式。深入挖掘并创新发展是黔东南促进民族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西江景区推出大型沉浸式体验《以美丽回答一切》、大塘景区推出大型演艺苗岭情景史诗剧《仰欧桑》,镇远古城推出“龙神嫁妹”“梦幻镇远”,肇兴景区推出“村歌嘹亮”等文化演艺产品。这些作品将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让各族游客在深度参与中感受多彩民俗文化魅力,在沉浸式体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黔东南州还率先在全省探索打造“旅游+民族团结”创建升级版,将景区景点打造成为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目前已建成西江千户苗寨、黎平肇兴侗寨、岜沙苗寨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态”教育基地17个。这些基地通过植入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如命名“团结路”“石榴巷”等,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深扎根各族群众心中。
三是大力开展节庆活动。黔东南充分挖掘“跳月”“跳洞”、布依八音坐唱、“七夕”情歌节等民族特色文化活动,精心编排打造各类文化展演和体验项目。如天柱县渡马镇甘溪功夫村举办的功夫村游会暨“再见江湖”乡村音乐节,设置云顶学艺、力战群雄等七个闯关环节,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武侠世界魅力;“村歌嘹亮·想唱就唱”“2024村歌”大赛总决赛在肇兴侗寨举行,结合盛装巡游、互动拉票、村锅美食、村集市、蹦侗迪等体验环节,让游客零距离感受当地民族文化与风土人情。这些创新活动不仅丰富了旅游体验,更搭建了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广阔平台。
三、产业融合与品牌打造:激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生动力
黔东南州立足民族村寨资源禀赋,推动文体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耦合模式,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
一是打造与传统农耕文化融合方面的区域品牌。实施传统村落农耕体验项目,建设农耕文化传承基地,推动民族村寨古朴民风民俗和传统农耕文明双重保护传承。从江县加榜乡融合民族村寨和梯田生态资源,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加榜梯田稻鱼鸭休闲农业示范区;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围绕绿色农业成功打造“牛耕部落”,并被列入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这些项目不仅保护了传统农耕文化,更为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是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成为黔东南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路径。全州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发展理念,探索“民族特色村镇+生态+民族文化+旅游+N”模式,在交通条件好、代表性强的村寨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创意化乡村旅游。“西江千户苗寨模式”被广泛借鉴和运用,全州涌现出醉美肇兴、神韵黄岗、民俗纪堂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村寨。2024年全州共接待游客8704.6万人次,同比增长10.4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76.64亿元,同比增长11.51%。这一组数据充分证明了文旅融合的成功。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有力带动了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增强了民族地区发展内生动力。
三是生态康养融合成为黔东南区域经济发展新载体。黔东南围绕生态旅游康养区建设,挖掘精品旅游线路,融合温泉康养、森林康养、瑶浴康养等进行一体打造,推进“生态山居”民宿公共品牌建设。目前已建成剑河温泉、从江瑶浴、施秉都市森林等一批康养品牌,打造施秉“务观山居”、雷山“龙塘山房”、榕江“月亮山居”等民宿康养示范点。“西梵镇朱”精品旅游线路中的浪漫温泉疗愈之旅,从中南门古城出发,经梵净山景区、石阡温泉、镇远千年古城、剑河温泉,最后到达西江千户苗寨,以温泉康养为主题,为各族游客提供了舒缓身心、放松自我的疗愈之旅。这些康养旅游产品不仅满足了游客多样化需求,更促进了健康理念和养生文化的交流互鉴。
四是研学体验融合是黔东南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又一亮点。州内深挖民族村寨研学体验项目,依托特有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工匠技艺,重点打造以文化传承、研学教育、实践教育、亲子教育为一体的研学体验教育示范点。榕江县大利村成功打造以建筑写生为主的研学旅游基地;雷山县麻料村以“银饰锻造”为研学示范,打造“天下第一银匠村”品牌。这些研学项目实现了“寓教于游”“寓学于游”“以学促保”,让各族青少年在共同学习中增进了解、建立友谊,从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是品牌赛事活动打造为黔东南文体旅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继“村BA”“村超”火爆出圈后,黔东南又创新举办了2024年贵州省第一届“姑妈篮球”邀请赛、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村BA”篮球邀请赛、“村BA”球王争霸赛、“村超”国际友谊赛等。这些赛事活动按照“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的目标,结合重要节日和节庆活动开展,平均每场观众人数超万人。如2024年“村BA”球王争霸赛晋级赛暨“村BA”深山音乐会,音乐创作人倾情献唱,游客还可体验蹦苗迪、品尝苗族生态美食、参与长桌宴等民俗活动。这些赛事活动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大节日,展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景象。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黔东南州以文体旅为笔,以民族团结为墨,正书写着新时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锦绣篇章。未来,黔东南将继续守正创新,携手周边地区,让各民族在共赏山水之美、共品文化之韵、共筑发展之梦中,绘就民族团结的更大同心圆。
(作者单位:黔东南州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