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春艳 吴建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民族地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底线要求和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我国各所高校,特别是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学术界对此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针对民族地区高校,学者们重点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必要性、培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路径等方面展开研究。目前很多研究主要进行综合论述,对不同群体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有待进行深层次研究。因此,本研究选取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唯一的地方本科院校——凯里学院为例,对民族地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研究,以期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内容。
一、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民族院校始终与时俱进,响应国家号召,从不同领域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凯里学院作为民族自治地方高等院校,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取得了一些较为突出的成果。2021年学校获批“黔东南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022年入选首批“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不仅从学校宏观的战略层面还是中观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微观的校园文化、校园环境等等,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倾注了最大的精力。
1.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效纳入办学治校体系
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修订学校章程、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办学理念等顶层设计。制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考核指标体系,并纳入目标绩效考核。近年来学校邀请校外著名专家学者到校为师生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讲座,帮助学校师生深刻学习领悟贯彻国家方针政策、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能民族院校高质量发展路径。
2.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人才培养
凯里学院全面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32学时、2学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24门。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音诗画”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立项资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教改课题4项。结合黔东南民族文化优势资源,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学校师生在民族艺术方面获国家级奖励30余项,省部级奖励40余项,地厅级奖励200余项,服务地方演出1000余场。其中,参演的大型民族管弦乐苗族歌舞剧《仰欧桑》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多次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多次应邀赴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外参加演出,连续4年参加中国旅游文化推介活动。多次组织师生代表省、州参加大型体育比赛,获国家级奖励53项、省级奖156项,为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学科建设
学校以民族学(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为引领,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积极培育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群。现有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基地、贵州民族古籍基地、贵州民汉双语教育基地、贵州省苗族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立项资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科研课题30项。
4.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文化
学校积极推进黔东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陈列馆建设。作为贵州教育系统首批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凯里学院博物馆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参观模式,每年辐射几千人,宣传效果显著。通过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场馆讲解,引导师生在参观学习中不断强化“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等;通过爱国主题演讲比赛、民族文化节、民族歌舞表演等,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积极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氛围。
5.积极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环境
学校精心打造蕴含丰富教育内涵的校园环境,通过布局合理的空间规划、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设计和装饰,以及融入中华民族文化元素的景观布置,构建出富有意义的教育空间。比如:在桂花大道种植了56棵桂花树,象征56个民族团结一心;图书馆正面上方绘有56个民族的图腾标识,这些标识深刻诠释着“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手牵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投入20万元,建设3000米长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墙;同时,拟建设石榴园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性教育场所。
二、大学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困难
1.理论知识不扎实
学生在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知识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时间不够”,占比为64.45%;48.29%的学生认为是“缺乏相关教材”,这部分学生在访谈中了解到:一是高年级学生在旧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这门课和相关教材,二是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开这门课,所有不知道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这本教材;44.68%的学生选择“兴趣缺乏”,说明大学生在学习和参与相关活动时面临时间压力和兴趣不足的挑战,这可能与大学生学业负担重、课余时间有限有关,也可能与相关课程和活动缺乏吸引力有关;此外,38.21%的学生认为“理论难以理解”,说明部分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知识理解不够深入。
2.不同民族学生间的交往有一定的困难
一方面,不同民族的学生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学生有与其他民族学生交往交流的意向。
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94.11%)表示愿意与本民族以外其他民族的师生交往,其中67.3%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26.81%的学生选择“比较愿意”,显示出学生们对于跨民族交往的积极态度;只有少数学生持保留态度。
3.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渠道比较单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个有认知体验教育、情感认同教育、行为意愿教育的心理教育过程,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在问卷调查中显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了解绝大部分来源于“课堂学习”,占比为58.17%,其次是“媒体传播”,占比为22.81%,学生很少通过课外活动和家庭教育了解相关内容。说明民族地区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渠道比较单一,课堂教学仍然是主渠道,网络媒体是学生喜欢的渠道。
三、民族地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
1.加强理论教育,筑牢理论根基
一是开设更多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并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价值。二是结合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三是因材施教,关注重点学生。
2.举办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活动,促进学生交往
一是由学校团委、学生处会同各二级学院基层党建和学生科加上学生会和各个社团联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多样化的跨民族交流活动,例如到民族地区进行支教、调研、志愿服务等,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参与感,让学生在实际互动中了解和适应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地域特色;二是学校通过课程和活动,增强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三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鼓励学生学习多种语言,尤其是少数民族语言,以减少语言障碍对交往的影响;四是关注个体差异,对于感到交往困难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多元的校园环境。
3.守住课程教学主阵地,加强网络宣传
一方面,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为核心,通过其他思政课程和所有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强化共同体意识教育;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宣传,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通过制作短视频、开展线上活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民族团结进步的正能量,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各族青年学子要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把握中华文明的特性,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规律,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本论文为凯里学院2023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项目〈JM202302〉阶段成果,作者单位:凯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