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吴钰莹 杨树 沈启浩) 时下,正是制种水稻移栽的关键时期。连日来,岑巩县各水稻制种基地里,农户们抢抓农时,开展制种水稻母本移栽工作,田间地头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农忙景象。
近日,在羊桥土家族乡祝坝村水稻制种种植基地,农户们积极开展插秧作业。“秧苗要插深插直,每行父本间距2米,中间种8行母本,这样便于杂交配种。”有着4年制种水稻种植经验的郑昌洪正在指导农户插秧。
“我们在这里打零工,一天100元,包工一亩地240元,多劳多得。离家近,还能让我们多赚点钱。”祝坝村村民杨兰仙开心地说。通过“点工+包工”模式,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近务工,大大提高了他们耕种的积极性。
据了解,该乡已完成水稻制种6600亩,预计产值1400余万元,将带动群众增收890余万元。其中土地租金260余万元,劳务收入520万元,务工52000余人次,村级服务费26.4万元。
今年,该坝区种植的杂稻制种品种为乐优456JT、荃优607、10香优郁香,这3个品种均和种业公司均签订了统销协议。接下来会继续加大技术指导力度,推动育苗制种和插秧逐步实现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在水尾镇大树林村制种水稻种植基地,90名村民分工合作,起苗、挑运、抛秧、移栽,动作一气呵成。在村民们娴熟的操作下,一排排嫩绿的秧苗在水田中整齐排列着,勾勒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画卷。
“我们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非常适合发展水稻制种产业。产业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种植大户会召集我们前去务工,让我们实现在家门口赚钱补贴家用。”大树林村村民尚小妹说。
“目前,我们正在开展母本秧苗移栽,这些母本秧苗栽种在前期预留的空白区域,通过科学规划父本与母本的种植布局和时间,能保障花期相遇。制种插秧对秧苗间距把控精度要求极高,人工插秧能够灵活调整秧苗栽植的深度与密度,确保间距精准。”种植大户陈明林介绍。
为保障水稻制种移栽工作顺利推进,水尾镇提前谋划、精心部署,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保姆式”技术指导。从苗床管理到移栽密度,从水肥调控到病虫害防治,技术人员都耐心细致地为农户讲解,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科学规范,有效提升了移栽质量与效率。
近年来,水尾镇将水稻制种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按照“支部+合作社+公司”“支部+合作社+大户”等模式,通过村集体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发展水稻制种。
今年,全镇水稻制种面积达5520亩,预计全年带动5万余人次季节性务工,增收316万余元,切实将“小稻苗”发展成“大产业”,让群众在“稻”路上收获满满。
近年来,岑巩县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水稻制种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以“良种、良田、良法、良机、良制”为抓手, 全力推动水稻制种产业扩面提质增效。2025年,全县计划实施水稻制种面积4.2万亩,比去年增加近2000亩。
(备注:1亩=0.066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