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龙思全 杨育森 通讯员 吴妮
2022年,当南海区人民医院与榕江县人民医院建立“组团式”帮扶关系,担任南海区人民医院健康管理科主任的邓绿主动请缨。“贵州相对东部医疗条件薄弱,作为党员,我应该去最需要的地方。”带着这样的信念,他告别年幼的孩子和温馨的家庭,跨越700多公里,成为首批援榕医疗团队的“领头雁”,担任榕江县人民医院党委委员、院长。
初到榕江,邓绿便一头扎进调研工作中。他走村串寨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就医习惯,深入科室掌握医院管理短板,召集了20多次科室协调会,听取广大职工的建议和意见。“这里的老百姓看病难,难在设备落后、技术薄弱,更难在制度体系不完善。”面对这些问题,他牵头修订完善100多项管理制度,全方位构建现代化医院管理体系。2023年底,榕江县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了二甲复审。
面对两地的医疗条件差距,邓绿从未气馁,多次为榕江县人民医院争取到了近600万元的东西部对口帮扶资金,用于购置先进医疗设备等,提升医院诊疗水平。同时,他还利用榕江作为贵州“桥头堡”的交通区位优势,创新提出“周末手术”制度。“佛山到榕江就三个小时的高铁车程,我们有一部分的高难度手术,在周末就邀请南海的专家过来为老百姓开展手术。”
今年4月初,在广东江门务工的榕江籍患者陆满凯突发剧烈腹痛,经当地医院确诊为主动脉夹层——这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心血管急危重症,若不及时手术,随时因病危及生命。
当陆满凯转诊至广东省级医院时,却被 15 万元的手术预付费挡在了门外。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这位务工者不得不选择回到家乡榕江县人民医院。得知患者病情后,榕江县人民医院立即启动东西部帮扶紧急联动机制,4月下旬,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两名专家利用“周末手术”制度,乘动车抵达榕江,与榕江县人民医院医生协作为患者开展手术,数小时后手术圆满成功。
“在广州做手术要 15 万,现在报销后自己只花了 3 万,感谢两地医生救了我一命!”术后恢复良好的陆满凯难掩感激之情。
这场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榕江县人民医院在心血管急危重症救治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榕江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邓航表示,手术过程中,南海专家现场开展技术带教,让本地医护人员直观学习到先进的手术操作技巧,为医院留下了宝贵的技术财富。
数据显示,三年来“周末手术”已开展10多例,涵盖心脏介入、神经外科、骨科等多个领域,让当地群众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的同时,也为当地医院培养了能独立开展三、四级手术的骨干医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邓绿深知,医疗帮扶的核心是人才培养,一方面选派46名业务骨干到南海区人民医院进修;另一方面,在院内采取“师傅带徒弟,团队带团队”的方式,从门诊接诊到手术操作,从病例讨论到科研设计,进行全流程指导。
更令人欣喜的是,医院人才梯队呈现“年轻化、专业化”趋势:35岁以下中层干部占比从15%提升至40%,硕士学历医务人员实现“零”的突破,8个科室获得省、州级重点专科立项。“现在我们有底气说,90%的常见病、多发病不用出县就能解决。”邓绿自豪地说。
当周末的阳光洒向榕江车江大坝,“村超”赛场人声鼎沸。看台上,邓绿穿着白大褂,目光紧紧盯着场上球员——这是他的另一个“战场”。三年来,他带领医院组建“村超医疗保障队”,在每场比赛设置急救点,配备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等设备,成为“村超”背后坚实的医疗保障力量。“到目前为止,‘村超’没有发生过一例猝死案例。”
帮扶任期即将结束,邓绿回想起初到榕江,虽有对年幼孩子的牵挂、对家庭的亏欠,但身为党员,他将组织的安排视为使命。穿上白大褂,他在“村超”赛场上,为运动员提供医疗保障,用专业守护诠释责任与担当。工作之余,他也会穿上足球服,来“村超”赛场踢踢球,感受运动带来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