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莉 杨光洪
初夏时节,在黄平县重安镇塘都村的田间地头,村民们一片繁忙,都在耕耘着今年的希望。
6月7日早上,村党支部副书记廖尚付匆匆赶到村委会值班,还没进办公室,就接到了一个电话。
“廖支书,今天我家结婚办酒,可自来水小得很,是不是哪里的水管又爆了?”电话是村里一位年轻人打来的,语气有些着急。
在村里,廖尚付的职责之一便是管水。
挂了电话,廖尚付先去了解情况,然后沿着水管线路一路仔细查找,终于找到了爆裂的水管。他赶紧掏出手机,通知村里的管水员吴寿刚带工具和材料前来维修。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保石闻讯也赶了过来,三人齐心协力,将爆管的旧水管换成新水管。
望着焕然一新的水管,三人会心地笑了。
塘都村通自来水有些年头了,水管有些老化,爆管的情况时有发生。
“我们一直想把村里的水管换代更新,但现在各级财政都挺紧张,思来想去,还得靠自力更生。”李保石说,“哪里爆管修哪里,快修快抢,每次更换一截新水管,长此以往,积少成多,也等于把全村的水管都换新一遍。”
而最让李保石和村干部们操心的,还是村里的产业发展。
塘都村刺绣和蜡染产业发展势头不错,农业产业却是弱项,村民世世代代以种水稻、玉米和马铃薯为主。
“去年,县、镇有关部门帮助我们修建了灌溉沟渠,就是想在农业产业方面帮我们一把。”李保石说。
塘都村灌溉沟渠修复建设项目总投资27.65万元,总长近2.5公里,惠及360多户农户。
2024年,塘都村种植了70亩高粱、10亩桑树苗,发展了14亩玉米套种大豆项目。稻田养鱼项目也让群众有了盼头。
李保石说:“可惜规模都不大。每次去参加农业产业发展内容的会议,总感觉底气不足。”
如何才能找到一条适合村里的产业发展新路子?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村“两委”班子成员。
塘都村的水源地,是深谷中的一口山泉井,井水四季喷涌,水质优良。何不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发展养鸭产业?
但水井旁的蓄水池较小,干旱季节,储存的水刚刚够村民日常生活所用。
于是,扩大水源工程计划,就提上村委会重要议事日程。
实施扩大水源工程,依旧绕不过资金问题。
“我们就想着先弄台挖掘机来,把水源地的池子扩大扩宽,让池子能蓄更多的水。”
李保石把村委会的意见,向重安镇党委主要负责人作了汇报。次日,重安镇党委主要负责人便来到塘都村水源地实地调研,他说:“村里的水源工程,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民生大事,我们共同努力争取各方面支持,把这件事做好。”
几个月后,事情有了眉目,项目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
塘都村水源地蓄水池,规划容积300立方米,目前已经基本建设完工。建成之后,能够储存比过去富余数倍的生产生活用水。
水源扩大工程施工项目敲定,标志着水这个关键要素有了着落,李保石开始琢磨起村里的养殖产业来。
经过村“两委”的不懈努力,2025年4月,一个鸭养殖产业项目终于在塘都村落地生根。
该项目预计投资239.88万元,采购鸭苗3.5万羽,圈舍改造980平方米。
“塘都村的水好,鸭子养在一个水好的地方,自然也会长得好,这是我们选择在塘都村发展养鸭项目的重要原因。”养鸭基地负责人李金岩说。
李保石接着李金岩的话说:“水是塘都村的宝贵资源,李老板的养鸭基地,还是要严格遵守环保法规,让清水进不能让污水出,保护好这一方水土。这样,我们的产业才能健康发展,做强做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山泉水养鸭,必将激活塘都村产业致富“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