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6月11日

为“速降少年”系牢“安全带”

○ 李英锋

近日,这样一则视频被曝光后,迅速引发公众对“青少年速降骑行热”的关注。不少网友留言反映:现在很多十几岁的小孩痴迷速降自行车,但根本不去专业场地,也不佩戴安全护具,对自己和他人都不安全;这些半大孩子在公共场所玩速降自行车炫技,必须管管了。(6月9日《法治日报》)

青少年追求刺激、渴望展示自我本无可厚非,但将速降自行车这项极限运动搬到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无异于将个人乐趣凌驾于公共安全之上。从法律视角看,“速降少年”横冲直撞很容易撞出法律责任。公共场所管理者若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如未设置警示标识、未及时制止危险行为,同样需承担补充责任。

父母等监护人不能将放任误解为“开明”,更不能鼓励孩子冒险。监护人的责任不仅是提供物质条件,还要强化安全教育,明确告知未成年人在公共场所速降的违法性与危害性。学校需将交通安全、公共安全融入日常教育,用真实案例警示学生,扭转“危险即酷”的畸形认知。社区则可搭建专业交流平台,邀请专业骑手普及安全知识。

网络平台应健全风险防控体系。算法推荐不能唯流量是图,必须对危险骑行视频严格审核,该限流限流,该下架下架;对屡屡违规的账号,应采取封禁等惩戒措施。平台有必要优化“青少年模式”,过滤高危内容,增加安全提示弹窗,并通过技术手段引导用户关注正规运动教学与安全科普。同时,建立用户举报机制,让每一名网友成为内容安全的监督员。

规范速降自行车活动,还需疏堵结合,为青少年创造安全的运动环境。政府部门可联合社会力量建设专业速降场地,提供平价护具租赁与教练指导;学校与社区可开放运动空间,设置缓冲防护区域,满足青少年释放活力的需求。只有当安全、规范的场地触手可及时,街头炫技的冲动才会自然消退。

--> 2025-06-11 1 1 黔东南日报 c297496.html 1 为“速降少年”系牢“安全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