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6月17日

丹寨县:

“非遗+”解锁乡村振兴新路径

本报讯 (通讯员 王正梅) 近年来,丹寨县以“非遗活态传承”为核心,创新探索“非遗+”多元融合模式,将非遗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径。2024年,非遗力促文旅融合结出累累硕果,全年累计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0.62亿元。

非遗+旅游,让文化遗产成为旅游“吸睛点”。将分散的非遗项目与旅游场景深度融合,打造万达小镇苗族蜡染体验馆、古法造纸作坊、银饰锻造工坊非遗业态街区;在非遗村寨,以吊脚楼民宿为载体,将蜡染、鸟笼等非遗元素融入住宿空间,推出“非遗住宿+手作体验”套餐服务;整合非遗资源与自然景观,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如“银匠村—鸟笼之乡—蜡染之乡—古法造纸村”乡村旅游专线,串联起12个非遗特色村寨,并举办非遗时装秀、芦笙铜鼓之夜等各类非遗活动,形成“可看、可玩、可住、可体验”的非遗旅游产业链。2024年带动旅游专线周边2000余户村民通过住宿、餐饮、零售等业态增收。

非遗+研学,让传统技艺成为教育“活教材”。将非遗转化为素质教育资源,构建“非遗研学体系”。联合教育部门开发《苗族蜡染技艺》《古法造纸工艺》等非遗研学课程,在中小学开设非遗校本课,并与省内外高校合作建立“非遗研学基地”,重点打造造纸、蜡染、银匠等重点研学项目,探索设计“半日体验游、5日浅学游、半月中度研学、一月深度研学”等非遗研学旅行产品。同时,推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活动,邀请50余位非遗传承人担任校外导师,在中小学开设蜡染、银饰、苗绣等兴趣班。2024年,参与非遗研学的作坊、体验点22个,接待学生到丹寨开展研学20.35万人次,累计带动研学旅游收入610.5万元。

非遗+工坊,让手作技艺成为就业“稳定器”。依托资源禀赋,突出党建引领,采取“公司+工坊+农户”模式,建立17个非遗工坊,推动非遗技艺与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力促群众增收创收。例如,丹寨蜡染工坊年生产蜡染制品10万余件,产品包括服饰、家居布艺、文创用品等,带动800余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达2.6万元。引入专业设计团队,对传统非遗技艺进行标准化改良。将工坊与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优先吸纳脱贫户参与生产,充分利用本地丰富非遗资源开设“非遗技能培训班”。2024年,非遗工坊总产值达657万元,蜡染、银饰、造纸等工坊累计开展培训3万人次,实现“培训—就业—增收”闭环。

非遗+科技,让数字赋能成为传承“新引擎”。借助科技手段打造丹寨苗族文化博览馆,拓展非遗传播与产业边界。利用AI互动技术,吸引游客参与虚拟试穿苗族服饰、互动式歌舞学习、趣味苗语教学等体验,从视觉、听觉到肢体互动,实现全感官的文化沉浸。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招大引强,创建研发中心,发展推动银匠村的银饰、蜡染、苗族刺绣等产品提档升位、扩大产能和拓展市场。采取“非遗+文创+订单”的模式,通过文博会等平台推广,并与星巴克等品牌跨界合作,将传统非遗产品通过创新设计,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市场需求,从而实现非遗从传统技艺到时尚IP的华丽转身。与淘宝、京东、抖音、快手、微信H5页面等平台合作,搭建“非遗电商平台”,整合工坊产品上线销售,2024年实现非遗产品线上销售额1039万元。

--> 2025-06-17 丹寨县: 1 1 黔东南日报 c298155.html 1 “非遗+”解锁乡村振兴新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