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蒋轩
6月15日,在施秉县双井镇把琴村村委会广场,一场特别的送别仪式在此上演。身着盛装的村民们自发聚集,用苗家最真挚的方式,为即将结束驻村工作的施秉县人民法院政治部副主任邓元彪送行。这位被村民亲切称为“法治书记”的驻村干部,在把琴村的两年时光,留下了无数温暖与感动的故事。
党建领航,夯实红色根基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邓元彪深知基层党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他以“强班子、育骨干、促规范”为工作核心,全力推动把琴村党组织建设。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在苗寨落地生根,他牵头制定“每周一课”学习制度,组织村“两委”班子和党员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乡村振兴政策文件。田间地头、院坝之中,20余场“田间党课院坝座谈”,让晦涩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在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方面,邓元彪严格落实 “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细致规范台账管理。驻村期间,他积极协助培养入党积极分子 2 名、发展党员 1 名,推动 2 名预备党员按期转正,为村党支部注入新鲜血液。面对党员老龄化问题,他创新开展 “老党员带新党员” 结对帮扶,以 “传帮带” 的方式,激活了党员队伍的活力。
此外,他还推行 “后备干部跟班学习”机制,从返乡青年、致富能手中选拔 3 名后备人才,通过 “政策理论辅导 + 产业项目实操”的培养模式,助力他们掌握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技能。如今,这些后备人才已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 “领头雁”,在村里发挥着重要作用。
扎根乡土,产业帮扶显成效
自 2023 年 6 月派驻把琴村,邓元彪秉持 “脚下有泥、心中有民” 的工作理念,走遍全村 10 个自然寨 13 个村民小组。他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促膝长谈,深入了解村里的实际情况,最终将产业发展方向锁定在中药材种植和特色农产品培育上。
为了让产业发展顺利起步,邓元彪协调农业专家实地指导,在村里试点种植前胡、麦冬、菖蒲等中药材近 200 亩,带动 35 户农户年均增收 1.8 万元。面对农产品销售难题,他积极拓展渠道,帮助村民将魔芋、糯小米等特色农产品纳入电商平台,累计线上销售额突破 15 万元。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邓元彪始终关注脱贫户的持续增收。他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 “党支部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通过土地入股、务工分红等方式,让村民 “抱团发展”。村民张强感慨地说:“邓书记来了之后,我们种药材有技术、卖产品有渠道,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
法治护航,情暖苗寨民心
作为法院干警,邓元彪将法治宣传深度融入驻村工作。他化身村里的 “法治宣传员” 和村民的 “法律顾问”,定期开展 “法律明白人” 培训,围绕婚姻家事、土地纠纷、相邻关系等与村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讲解。针对村里曾出现的土地流转金挪用问题,他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引导村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并推动建立村级财务公开制度,从源头预防基层 “微腐败”。
两年多来,邓元彪累计开展法治讲座 18 场,调解邻里纠纷 23 起,帮助村民起草合同文书 40 余份。在他的努力下,把琴村实现了 “小事不出寨、大事不出村” 的治理目标,群众法治意识显著提升。村民龙老脚说:“通过邓书记反复地讲解法律知识,我们懂得了和谐相处的珍贵,现在村里吵架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
依依惜别,情谊永驻心间
送别现场,浓浓的不舍之情弥漫在空气中。村民代表为邓元彪送上绣有 “为民服务暖人心,排忧解难似亲人” 的锦旗,老人们为他系上苗族特有的腰带,戴上 “把琴人民永远记住您” 的绶带,还争相为他系上满身的大红花。村支书龙再杰动情地说:“邓书记不仅帮我们发展产业,更教会我们用法治思维过日子,这份恩情我们永远记在心里!”
面对村民们的深情挽留,邓元彪眼眶湿润,许久才哽咽着说:“虽然只在把琴村短短两年,但我与大家早已把对方当作了亲人。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牵挂着大家,以一名普通村民的身份,继续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
随着车辆缓缓驶离,村口送别的歌声渐远,但邓元彪与把琴村群众结下的深厚情谊,将永远镌刻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这场离别不是终点,而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征程中干群携手奋进的新起点。